
举世闻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每年都会主动邀请名人、明星,为他们量身定制蜡像,以此来丰富“馆藏品”。
对于这些名人或明星来说,能够成为蜡像馆一员,也会觉得意义重大。
经营近两百年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非名人,无蜡像”,影响力足够大,才能拥有一尊百分百复刻的蜡像。
但是,如果了解杜莎夫人和蜡像馆的渊源,恐怕很多人就不会这么想了。
杜莎夫人,本名叫做安娜·玛丽·格劳舒兹(Anna Maria Grosholtz),今天人们熟知的杜莎夫人,是她结婚之后随夫姓而更改的名字。
玛丽·格劳舒兹是遗腹子,父亲在她出生之前,就因为疾病去世。母亲带着玛丽从法国移居瑞士,在菲利普·柯提斯(Philippe Curtius)医生家里做管家。
菲利普·柯提斯是位蜡像制作高手,因为他在做解剖实验时,经常需要制作蜡塑模型,替代真实的尸体。
这让玛丽有机会接触、学习制作蜡像,并成为她毕生的事业。
对于制作蜡像,玛丽具有特殊的天赋与审美,通过学习模仿柯提斯,她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据说玛丽在17岁时,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蜡像雕刻,当时坐在她面前担任模特的,正是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良心”的伏尔泰。
凭借其精湛技艺,玛丽回到法国后,成为一名法国宫廷御用的蜡像制作工匠。
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还邀请玛丽进入凡尔赛宫,担任自己的艺术教师。
然而好景不长,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那一年,玛丽·格劳舒兹28岁。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这场大革命里,统治法国两百年的波旁王朝被推翻,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统统被送上了断头台,大批旧贵族和教士也紧跟着纷纷人头落地。
由于玛丽·格劳舒兹与法国皇室关系密切,她被认为是王公贵族的一员,差点儿也上了断头台。
最终让玛丽侥幸逃过一劫的,正是她制作蜡像的手艺。
大革命成功后,王权被推翻、贵族被打倒,革命党人希望把国王、王后等人的首级,制作成蜡像,作为展览品来宣传推广大革命的胜利。
为了活命,也为了纪念,玛丽接受了这份工作,为那些旧相识制作人头蜡像。
没想到的是,革命党人分裂内斗严重。1794年,当初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法国大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如同之前的国王和王后,玛丽·格劳舒兹把罗伯斯庇尔的首级,也做成了人头蜡像。
1795年,玛丽·格劳舒兹嫁给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杜莎的工程师,从此她便成为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杜莎夫人。
1802年,杜莎夫人从法国来到英国,和她一起西进英格兰的,还有她在大革命期间的作品,人头蜡像。
这批蜡像到达英国后,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轰动,大家都想看看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到底长什么样,哪怕是一颗人头蜡像也好。
特别是国王、王后与革命党人,对立双方的人头蜡像共同展出,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这可是难得一见的世间奇景。
鉴于人们极度踊跃的参观热情,杜莎夫人开始在大不列颠岛上的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蜡像巡展。
到了1835年,蜡像展览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大生意,于是,杜莎夫人决定,在伦敦建立第一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蜡像馆——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
这期间,杜莎夫人也想拓宽展览内容,她曾经给当时的社会名流制作蜡像,比如“英国皇家海军之魂”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以及著名诗人华特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等等。
只是,无论再著名的名人,对观众的吸引力,都比不上法国大革命时期制作的人头蜡像。
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观众们除了猎奇心理之外,看这些蜡像展览,就像现在我们看恐怖片。
在蜡像艺术和观众口味之间,杜莎夫人选择了相信大家,为此,专门开创了“名罪犯”系列,同样是名人,只不过这次走的是邪恶黑暗路线。
杜莎夫人用自己娴熟的蜡像制作技术,复原了英国历代做大案、犯重罪的著名罪犯,她不止制作罪犯们的蜡像,还把他们的罪行、受审、受刑等等场面,制作成蜡像,让两百年前的观众,看了一场初始版的犯罪现场直播。
甚至连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也被杜莎夫人制作成蜡像。只是开膛手的身份一直是个谜,所以,杜莎夫人巧妙地把他制作成了模糊的阴影。
如今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早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在时尚娱乐界具有相当影响力。
这也要拜传媒业、娱乐业的大发展,让杜莎夫人蜡像脱离了恐怖、猎奇的怪趣味,完美融合娱乐和历史,让名人、明星追捧,让粉丝前来朝圣。
不过,法国大革命留下的人头蜡像,以及英国“名罪犯”系列,依旧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重要展览。它们陈列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地下展厅里,展厅被命名为恐怖屋(The Chamber of Horrors)。
这名字就像这些蜡像作品,近两个世纪来,始终封印着恐怖瞬间。
恐怖屋的人头蜡像展,就不放照片了。
杜莎夫人在制作时,几乎是百分百还原,包括脸上绝望的表情、利刃切开的伤口,还有淋漓的血迹……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意思到了就行,免得以后有机会参观蜡像馆时,产生心理阴影。
只是那些蜡像馆的明星成员们,要是知道杜莎夫人是以恐怖屋为基础,创建起偌大的蜡像事业,他们该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