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1981年的某一天,远在安徽宿州的一个小山村迎来了一位大人物,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位大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张震将军。作为开国中将,地位崇高的张震将军当时已经67岁的年纪了,这样舟车劳顿,不远万里地屈尊来到这偏僻的山村是要做什么呢?

原来张震将军是专程来探寻家住宿州盛圩子的一位村妇的。这个念头在张震将军心里已经盘旋数年,但将军身居高位,职务繁忙,一直没能实现这个心愿。彼时,趁着稍稍空闲,将军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安徽宿州,专程探望了这位挂念已久的村妇。

舟车劳顿,一路奔波让已经上了年岁的张震将军身体有些疲累,但是将军见故人心切,竟然不肯休息片刻,径直让当地接待的人带领自己前往盛圩子,而后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到了想要见的村妇家中。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张震将军

数十年不见,岁月给每个人都增添了年岁,将军记忆中的村妇已经变作一位老妇。骤然有客来访的村妇疑惑不已,眼前的人为何要来寻自己?

张震将军忍住激动的心情,声音有些颤抖地问:“你还记得1941年那晚的事吗?”

村妇稍稍回忆了一会儿才回答:“记得,那是9月30日晚上吧。”

将军又接着说:“那晚你收留了一队新四军,让战士们借宿你家中。”

提到这里村妇有些激动:“新四军战士曾到我家借宿过,这事儿我一直没忘记呢!”

将军继续笑着说:“当时第二天早上日本鬼子打过来,有个小伙子睡得太死没听到动静,是你叫醒的。”

顺着将军的话,村妇回忆了一下那天早上的情形,然后确定到:“是的,当时情况紧急,里屋有个战士睡得死,我便去把他叫醒了。”

说到这里,村妇似乎有些明白过来,看向将军迟疑地问到:“难道你是。。。。。。”

还不待村妇问完,张震将军就迫不及待地回答,“没错,被叫醒的那个人就是我!当年多亏您叫醒了我,不然我怕是不能活到现在了。”

从将军和这位村妇的对话里,我们似乎能看出这里有一段故事发生。那么具体是怎么样的呢?本文就带你来看看这段四十年前发生的往事。

部队突围,借宿农家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局势变化无常。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的张震接到了上级的任务,带领部队从淮北地区前往宿东地区,检查当地的工作,并传达上级指示。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后,张震又带领战士前往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斗。

几经波折,张震带着部队突破日军的重重封锁,暂时在宿州小秦庄稍作休整,召开战局分析会议,分析敌我情况,商量下一步的作战策略。由于事关重大,会议上众人反复分析讨论,商讨利弊,拟定最佳计划。不知不觉间,一天一夜就过去了,到会议结束时才发现,已经到第二天晚上了。有位参加会议的叫姚运良,是宿东游击分队的队长,因为经常与宿东一带的日军作战周旋,他熟知日军的习性,如果张震所带的部队在小秦庄停留时间太长,很容易被日军起疑。于是在姚运良的建议下,散会后,张震立即带领战士们从小秦庄车里,往10公里以外的宿州盛圩子方向转移。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八路军南下进军豫皖苏边区

由于是夜行出发,晚上黑咕意得不好辨方向,再加上部队对这一带的路不熟悉,一时间有点迷失方向,在树林里打转了好久。无奈之下,张震找到附近的百姓,向他们说明缘由,想请百姓帮忙之路前往盛圩子。见是新四军寻求帮忙,百姓二话不说就热心地披上衣服,一路带着张震部队前往盛圩子。如此折腾一番,等部队到达盛圩子时,竟然花了4个小时。

谢过带路的百姓后,张震开始思考部队晚上住宿的问题。这时已经是深夜,站在盛圩子村口,11月的寒风不时吹过,凛冽入骨。部队战士们都衣着单薄,如果露天休息,身体肯定会受不住,而且露天没个隐蔽,他们一行这么多人,很容易被敌人发现,非常不安全。思考再三,张震决定要借宿百姓家中。

为了安全,张震先带着几名部下到村子里悄悄探查了一遍,确保没有危险。战士们尝试敲了几户人家的门,说明借宿的缘由,但是都毫无回应。

盛圩子附近五公里处有日军驻扎,他们时常会来村子扫荡闹事,村里百姓都惶恐不安,轻易不敢出门,一到晚上更是房门紧锁,听到动静也不敢轻易开门。尤其是不久前刚有新四军从盛圩子经过,日军现在非常警惕,对村子的搜查比以往都更加频繁和仔细,甚至还会假装成新四军去敲百姓的门,探查是否有“通共”的百姓。所以盛圩子的村民对于敲门声,尤其是深夜的敲门声有点恐惧,即便听到对方说是新四军也不敢开门,因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新四军,还是敌人的伪装。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向豫皖苏边敌后挺近的游击支队正在准备渡河

眼看夜越来越深,走了4个小时路的战士们累得快撑不住了,此刻最要紧的还是让战士们赶紧休息。几次敲门没有回应之后,张震决定让部队在街上的草垛子上将就一晚上。正准备离开时,身后刚刚敲过的门忽然开了一条缝。一个年轻的妇人站在门后,小心谨慎地问:“你们真是新四军?”确认过后,妇人打开门将张震将军及其他战士迎进了家中,成了他们的“救星”。

这位伸出援手的妇人名字是孔秀英,正是四十年后,张震将军不远千里,专程到安徽寻访的那位老妇。孔秀英是宿州盛圩子的一名普通百姓,家里人都是当地农民。但是由于战乱,孔秀英的父母和亲戚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弟弟和她相依为命。弟弟报名参军,成了一名新四军战士,而她则刚在几天前与同村的一个小伙子成了亲,张震这晚敲得就是她和丈夫的新家。

听到敲门声时,孔秀英一开始也有点害怕,不知道外面敲门的到底是不是新四军,犹豫着要不要开门。但她随后又想到,同为新四军的弟弟之前跟她讲过,在外游击作战,部队战士有时候会去找当地村民借宿。想到这里,孔秀英稍微定了定神,和丈夫商量了下,鼓足勇气出去开了门。

看到门外站的确实是新四军,孔秀英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听过张震仔细解释了借宿的缘由后,孔秀英和丈夫连忙小声热情地将战士们请进了家中。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孔秀英家一共有两间屋子,大点的一间是她和丈夫的婚房,小点的另一间偏房被小两口用来放置一些杂物农具。孔秀英本来想把婚房收拾出来给战士们住,但是张震拒绝了,称他们这些当兵的在外将就惯了,有间屋子住就行,好凑合得很。孔秀英只好赶紧收拾了下另一间小屋,但是看到战士们全挤在里面有点难受,硬是在自己的婚房里打了地铺,让战士们分一部分休息,毕竟挤着睡休息不好,会影响后面的行动。

面对孔秀英和其丈夫的热情和体贴,张震也终于不好拒绝,连忙道谢后便安排战士们休息了。孔秀英有点牵挂弟弟,趁机向张震打听,在部队里见没见过自己的弟弟。不过很可惜,新四军部队很多,张震接触到的战士里并没有孔秀英的弟弟。

交谈了几句,见张震和战士们的确很疲惫了,孔秀英不好再打扰,也没有再多问什么,便和丈夫歇下了。而张震和战士们一躺下,也很快抵挡不住困意,很快便睡熟了。张震和几名战士躺在孔秀英的婚房里,鼾声如雷,可见是真的很累了。

路遇敌人,救下将军

第二天一早,孔秀英和丈夫先起床了。怕吵到还在睡觉的战士们,小两口轻手轻脚,悄悄地洗漱收拾。根据当地习俗,新媳妇过门不久要把家里的被子都拆洗一遍。于是孔秀英早早地就出门,去河边洗被子去了。想到战士们起床后肯定得吃早饭,孔秀英的丈夫便留在家里做饭。没过多久孔秀英抱着洗好的被子回到家里,发现做饭的柴火不够了,便又出门捡了一些干柴,然后往家走。

在半路上,她突然听到有汽车轮胎的轱辘声在不远处响起,而且越来越近。孔秀英直觉情况异常,他们这个偏僻的小村子平日里根本不会有汽车开过,而新四军也没有汽车,那只能是日本鬼子的车。她又找个隐蔽的地方往山脚下看了过去,看到了一排汽车正往村子方向开过来,车窗上插着的果然是日本军旗。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想到新四军战士还睡在自己家里,孔秀英明白情况非常紧急。她立马丢下怀里抱着的柴火,匆匆往家里赶,一定要在鬼子到来之前让新四军战士们撤离。一看到家门口,孔秀英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了,赶快起来!”边喊边跑向家里。值夜的战士听到,立刻跑进屋里叫醒还在睡的战友。一时间所有战士立刻站起来并整装,拿起枪和装备就迅速进入了作战状态。

外面日本鬼子已经进村开始到处搜查了,一共有三百人左右。他们挨家挨户地搜查,村民们稍加反抗他们便开枪。有部分新四军战士出去和日军交火,尽力保护村民。街巷里全是枪声,一时间双方交火十分激烈。

而跑回家中的孔秀英一眼扫过院里的战士,见没有张震,立刻冲到她和丈夫的新房内,找到了还没睡醒的张震还有其他几个战士,冲着他们大喊,“快醒醒,赶紧起来,鬼子来了!”

条件反射般,张震和剩下的战士瞬间就惊醒。听见外面的枪声,他赶紧向孔秀英了解了下眼前的情况,简单分析了下便知道不能和敌军巷战,于是立马跑到院子里,组织了突击队小组,掩护剩下的战士撤离,同时装好重要文件,避免落入敌人手里。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但是日军多达三百人,火力太盛,外面与日军周旋的十几位战士已经牺牲,枪声渐渐停止,日军正往孔秀英家的方向包围过来,院子里的战士一出门不久就会被发现,情况十分危急。张震心急如火,正想带领战士们冲出去时,孔秀英突然拦住他说,“我知道一条路可以离开,不会被发现,大家跟我走。”

孔秀英打开门,迅速带着张震和战士们往西边跑,看到一条朝北的小胡同后拐了进去。这条小胡同比较隐蔽,房屋挨得很近,鬼子一时半会找不到这里。孔秀英停下来,对张震说:“你们就顺着这条胡同,一直往北走,出了胡同口有条干河道,翻过去有片芦苇滩,然后再往北就能到沱河了,鬼子的车没法追到那里去。”

情况紧急,张震来不及询问孔秀英的名字,只能仓促道谢后,便带着战士们沿着孔秀英所指的路跑去。路上偶尔碰上一些日军,很快便解决掉了,一路有惊无险,成功突围,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日军寻不到逃脱的张震一队,便又大肆搜查,对村民威胁恐吓,严刑逼问。虽然村民们毫无还手之力,但也硬气地没向敌人屈服,任凭怎么被逼问都会“不知道”,丝毫没有张震及战士们逃离的路线。

幸好日军急着去追查新四军的去向,很快就放过村民离开了。等到安全后,盛圩子的村民们把为保护他们牺牲的十八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收放到了一处,并为他们修建了烈士陵墓。

开国将军,知恩报答

风波过去,盛圩子的村民们又谨慎地过回平常的生活,孔秀英和丈夫也继续经营两人的小家,同时期盼着战争的胜利。这一个晚上和早上对新四军的帮助,对孔秀英来说只是一件应该且必然会做的事情。她并没有向张震询问过他们的身份信息,不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只知道他们是新四军。日子慢慢往前过,她把这件事放在了脑后,没有过多回想。却不知道,她所帮助的这队新四军首领,会立下卓越战功,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的开国中将。

40年转眼过去,张震将军一直没有忘记在那个安徽偏僻的村落收留他和战士们的年轻妇人,没有忘记她早上发现敌情及时叫醒自己,可以说那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一直遗憾当年没来得及问清楚她的名字,想能有机会再见到当年的恩人,问清她叫什么,好好地感谢她。但是公务繁忙,竟然一直不得空。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直到1981年,67岁的张震因视察工作来到了安徽宿州地区。踏上熟悉的土地,往事如幕布般呈现在他脑海里,他再也等不及,一定要去找到当年帮助自己的妇人。刚结束工作,他就迫不及待地在儿子和当地领导的陪同下,乘车专程到了盛圩子。

数十年过去,记忆中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平整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民居,都显示着新样貌新气象,村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太多。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张震将军终于站到了昔日恩人的家门前,微微颤抖地敲响了门。

大门缓缓打开,门内露出的是一张苍老的面庞。昔日年轻的新妇已经变为了头发开始花白的老人。近乡情更怯,张震将军一时不敢相认,试探着问老人是否记得当年的事情。短短几句对话之后,将军和老人都有些激动地认出了彼此,将军也知道了原来当年的恩人名叫孔秀英。

张震将军郑重地向孔秀英表达了感谢,如果没有她当年的帮助,自己可能就无法活着离开盛圩子了,更别说取得今天的成绩。孔秀英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当年自己无意中救的,竟然是这样一位大人物。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谈起了当年分别之后各自的经历,聊了许久。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在交谈中孔秀英告知,当年为了掩护张震他们离开而牺牲的18名战士都好好地被埋葬了,还修了烈士陵墓。张震将军瞬间哽咽,想去看看这些牺牲的战友。孔秀英带着他来到这18位烈士的陵墓前,当年村民名并不知道这些牺牲的战士叫什么名字,所以立的墓碑上也并没有名字。张震看到眼前的无名坟墓,眼眶瞬间就红了。他哭着哽咽道:“现在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了,你们却孤零零地躺在这里,埋骨他乡。”

为了告慰这些烈士的英灵,张震将军提出要修建烈士纪念碑。他当场就自己出了四千元,给烈士迁坟用。之后,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一座1.5万平方米的烈士陵园建成了。陵园中有一块纪念碑,上面是张震将军亲自题写的“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1981年,开国将军张震找到安徽一村妇: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烈士陵园建成后,年老的孔秀英主动提出来守墓,义务守护着这些无名英雄,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儿子接过了守墓的责任,代替她继续守护。

这次盛圩子之行后,张震将军和孔秀英两个家庭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常联系往来,二人之间的故事也在十里八村传开来,成为一段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