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1981年的某一天,遠在安徽宿州的一個小山村迎來了一位大人物,打破了往日的甯靜。這位大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張震将軍。作為開國中将,地位崇高的張震将軍當時已經67歲的年紀了,這樣舟車勞頓,不遠萬裡地屈尊來到這偏僻的山村是要做什麼呢?

原來張震将軍是專程來探尋家住宿州盛圩子的一位村婦的。這個念頭在張震将軍心裡已經盤旋數年,但将軍身居高位,職務繁忙,一直沒能實作這個心願。彼時,趁着稍稍空閑,将軍終于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安徽宿州,專程探望了這位挂念已久的村婦。

舟車勞頓,一路奔波讓已經上了年歲的張震将軍身體有些疲累,但是将軍見故人心切,竟然不肯休息片刻,徑直讓當地接待的人帶領自己前往盛圩子,而後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到了想要見的村婦家中。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張震将軍

數十年不見,歲月給每個人都增添了年歲,将軍記憶中的村婦已經變作一位老婦。驟然有客來訪的村婦疑惑不已,眼前的人為何要來尋自己?

張震将軍忍住激動的心情,聲音有些顫抖地問:“你還記得1941年那晚的事嗎?”

村婦稍稍回憶了一會兒才回答:“記得,那是9月30日晚上吧。”

将軍又接着說:“那晚你收留了一隊新四軍,讓戰士們借宿你家中。”

提到這裡村婦有些激動:“新四軍戰士曾到我家借宿過,這事兒我一直沒忘記呢!”

将軍繼續笑着說:“當時第二天早上日本鬼子打過來,有個小夥子睡得太死沒聽到動靜,是你叫醒的。”

順着将軍的話,村婦回憶了一下那天早上的情形,然後确定到:“是的,當時情況緊急,裡屋有個戰士睡得死,我便去把他叫醒了。”

說到這裡,村婦似乎有些明白過來,看向将軍遲疑地問到:“難道你是。。。。。。”

還不待村婦問完,張震将軍就迫不及待地回答,“沒錯,被叫醒的那個人就是我!當年多虧您叫醒了我,不然我怕是不能活到現在了。”

從将軍和這位村婦的對話裡,我們似乎能看出這裡有一段故事發生。那麼具體是怎麼樣的呢?本文就帶你來看看這段四十年前發生的往事。

部隊突圍,借宿農家

1941年,正是抗日戰争最艱苦的時期,局勢變化無常。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的張震接到了上級的任務,帶領部隊從淮北地區前往宿東地區,檢查當地的工作,并傳達上級訓示。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後,張震又帶領戰士前往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鬥。

幾經波折,張震帶着部隊突破日軍的重重封鎖,暫時在宿州小秦莊稍作休整,召開戰局分析會議,分析敵我情況,商量下一步的作戰政策。由于事關重大,會議上衆人反複分析讨論,商讨利弊,拟定最佳計劃。不知不覺間,一天一夜就過去了,到會議結束時才發現,已經到第二天晚上了。有位參加會議的叫姚運良,是宿東遊擊分隊的隊長,因為經常與宿東一帶的日軍作戰周旋,他熟知日軍的習性,如果張震所帶的部隊在小秦莊停留時間太長,很容易被日軍起疑。于是在姚運良的建議下,散會後,張震立即帶領戰士們從小秦莊車裡,往10公裡以外的宿州盛圩子方向轉移。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八路軍南下進軍豫皖蘇邊區

由于是夜行出發,晚上黑咕意得不好辨方向,再加上部隊對這一帶的路不熟悉,一時間有點迷失方向,在樹林裡打轉了好久。無奈之下,張震找到附近的百姓,向他們說明緣由,想請百姓幫忙之路前往盛圩子。見是新四軍尋求幫忙,百姓二話不說就熱心地披上衣服,一路帶着張震部隊前往盛圩子。如此折騰一番,等部隊到達盛圩子時,竟然花了4個小時。

謝過帶路的百姓後,張震開始思考部隊晚上住宿的問題。這時已經是深夜,站在盛圩子村口,11月的寒風不時吹過,凜冽入骨。部隊戰士們都衣着單薄,如果露天休息,身體肯定會受不住,而且露天沒個隐蔽,他們一行這麼多人,很容易被敵人發現,非常不安全。思考再三,張震決定要借宿百姓家中。

為了安全,張震先帶着幾名部下到村子裡悄悄探查了一遍,確定沒有危險。戰士們嘗試敲了幾戶人家的門,說明借宿的緣由,但是都毫無回應。

盛圩子附近五公裡處有日軍駐紮,他們時常會來村子掃蕩鬧事,村裡百姓都惶恐不安,輕易不敢出門,一到晚上更是房門緊鎖,聽到動靜也不敢輕易開門。尤其是不久前剛有新四軍從盛圩子經過,日軍現在非常警惕,對村子的搜查比以往都更加頻繁和仔細,甚至還會假裝成新四軍去敲百姓的門,探查是否有“通共”的百姓。是以盛圩子的村民對于敲門聲,尤其是深夜的敲門聲有點恐懼,即便聽到對方說是新四軍也不敢開門,因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新四軍,還是敵人的僞裝。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向豫皖蘇邊敵後挺近的遊擊支隊正在準備渡河

眼看夜越來越深,走了4個小時路的戰士們累得快撐不住了,此刻最要緊的還是讓戰士們趕緊休息。幾次敲門沒有回應之後,張震決定讓部隊在街上的草垛子上将就一晚上。正準備離開時,身後剛剛敲過的門忽然開了一條縫。一個年輕的婦人站在門後,小心謹慎地問:“你們真是新四軍?”确認過後,婦人打開門将張震将軍及其他戰士迎進了家中,成了他們的“救星”。

這位伸出援手的婦人名字是孔秀英,正是四十年後,張震将軍不遠千裡,專程到安徽尋訪的那位老婦。孔秀英是宿州盛圩子的一名普通百姓,家裡人都是當地農民。但是由于戰亂,孔秀英的父母和親戚都去世了,隻剩下一個弟弟和她相依為命。弟弟報名參軍,成了一名新四軍戰士,而她則剛在幾天前與同村的一個小夥子成了親,張震這晚敲得就是她和丈夫的新家。

聽到敲門聲時,孔秀英一開始也有點害怕,不知道外面敲門的到底是不是新四軍,猶豫着要不要開門。但她随後又想到,同為新四軍的弟弟之前跟她講過,在外遊擊作戰,部隊戰士有時候會去找當地村民借宿。想到這裡,孔秀英稍微定了定神,和丈夫商量了下,鼓足勇氣出去開了門。

看到門外站的确實是新四軍,孔秀英終于放下了懸着的心。聽過張震仔細解釋了借宿的緣由後,孔秀英和丈夫連忙小聲熱情地将戰士們請進了家中。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孔秀英家一共有兩間屋子,大點的一間是她和丈夫的婚房,小點的另一間偏房被小兩口用來放置一些雜物農具。孔秀英本來想把婚房收拾出來給戰士們住,但是張震拒絕了,稱他們這些當兵的在外将就慣了,有間屋子住就行,好湊合得很。孔秀英隻好趕緊收拾了下另一間小屋,但是看到戰士們全擠在裡面有點難受,硬是在自己的婚房裡打了地鋪,讓戰士們分一部分休息,畢竟擠着睡休息不好,會影響後面的行動。

面對孔秀英和其丈夫的熱情和體貼,張震也終于不好拒絕,連忙道謝後便安排戰士們休息了。孔秀英有點牽挂弟弟,趁機向張震打聽,在部隊裡見沒見過自己的弟弟。不過很可惜,新四軍部隊很多,張震接觸到的戰士裡并沒有孔秀英的弟弟。

交談了幾句,見張震和戰士們的确很疲憊了,孔秀英不好再打擾,也沒有再多問什麼,便和丈夫歇下了。而張震和戰士們一躺下,也很快抵擋不住困意,很快便睡熟了。張震和幾名戰士躺在孔秀英的婚房裡,鼾聲如雷,可見是真的很累了。

路遇敵人,救下将軍

第二天一早,孔秀英和丈夫先起床了。怕吵到還在睡覺的戰士們,小兩口輕手輕腳,悄悄地洗漱收拾。根據當地習俗,新媳婦過門不久要把家裡的被子都拆洗一遍。于是孔秀英早早地就出門,去河邊洗被子去了。想到戰士們起床後肯定得吃早飯,孔秀英的丈夫便留在家裡做飯。沒過多久孔秀英抱着洗好的被子回到家裡,發現做飯的柴火不夠了,便又出門撿了一些幹柴,然後往家走。

在半路上,她突然聽到有汽車輪胎的轱辘聲在不遠處響起,而且越來越近。孔秀英直覺情況異常,他們這個偏僻的小村子平日裡根本不會有汽車開過,而新四軍也沒有汽車,那隻能是日本鬼子的車。她又找個隐蔽的地方往山腳下看了過去,看到了一排汽車正往村子方向開過來,車窗上插着的果然是日本軍旗。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想到新四軍戰士還睡在自己家裡,孔秀英明白情況非常緊急。她立馬丢下懷裡抱着的柴火,匆匆往家裡趕,一定要在鬼子到來之前讓新四軍戰士們撤離。一看到家門口,孔秀英就大聲喊起來:“鬼子來了,趕快起來!”邊喊邊跑向家裡。值夜的戰士聽到,立刻跑進屋裡叫醒還在睡的戰友。一時間所有戰士立刻站起來并整裝,拿起槍和裝備就迅速進入了作戰狀态。

外面日本鬼子已經進村開始到處搜查了,一共有三百人左右。他們挨家挨戶地搜查,村民們稍加反抗他們便開槍。有部分新四軍戰士出去和日軍交火,盡力保護村民。街巷裡全是槍聲,一時間雙方交火十分激烈。

而跑回家中的孔秀英一眼掃過院裡的戰士,見沒有張震,立刻沖到她和丈夫的新房内,找到了還沒睡醒的張震還有其他幾個戰士,沖着他們大喊,“快醒醒,趕緊起來,鬼子來了!”

條件反射般,張震和剩下的戰士瞬間就驚醒。聽見外面的槍聲,他趕緊向孔秀英了解了下眼前的情況,簡單分析了下便知道不能和敵軍巷戰,于是立馬跑到院子裡,組織了突擊隊小組,掩護剩下的戰士撤離,同時裝好重要檔案,避免落入敵人手裡。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但是日軍多達三百人,火力太盛,外面與日軍周旋的十幾位戰士已經犧牲,槍聲漸漸停止,日軍正往孔秀英家的方向包圍過來,院子裡的戰士一出門不久就會被發現,情況十分危急。張震心急如火,正想帶領戰士們沖出去時,孔秀英突然攔住他說,“我知道一條路可以離開,不會被發現,大家跟我走。”

孔秀英打開門,迅速帶着張震和戰士們往西邊跑,看到一條朝北的小胡同後拐了進去。這條小胡同比較隐蔽,房屋挨得很近,鬼子一時半會找不到這裡。孔秀英停下來,對張震說:“你們就順着這條胡同,一直往北走,出了胡同口有條幹河道,翻過去有片蘆葦灘,然後再往北就能到沱河了,鬼子的車沒法追到那裡去。”

情況緊急,張震來不及詢問孔秀英的名字,隻能倉促道謝後,便帶着戰士們沿着孔秀英所指的路跑去。路上偶爾碰上一些日軍,很快便解決掉了,一路有驚無險,成功突圍,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日軍尋不到逃脫的張震一隊,便又大肆搜查,對村民威脅恐吓,嚴刑逼問。雖然村民們毫無還手之力,但也硬氣地沒向敵人屈服,任憑怎麼被逼問都會“不知道”,絲毫沒有張震及戰士們逃離的路線。

幸好日軍急着去追查新四軍的去向,很快就放過村民離開了。等到安全後,盛圩子的村民們把為保護他們犧牲的十八位新四軍戰士的遺體收放到了一處,并為他們修建了烈士陵墓。

開國将軍,知恩報答

風波過去,盛圩子的村民們又謹慎地過回平常的生活,孔秀英和丈夫也繼續經營兩人的小家,同時期盼着戰争的勝利。這一個晚上和早上對新四軍的幫助,對孔秀英來說隻是一件應該且必然會做的事情。她并沒有向張震詢問過他們的身份資訊,不知道他們都叫什麼,隻知道他們是新四軍。日子慢慢往前過,她把這件事放在了腦後,沒有過多回想。卻不知道,她所幫助的這隊新四軍首領,會立下卓越戰功,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是中國的開國中将。

40年轉眼過去,張震将軍一直沒有忘記在那個安徽偏僻的村落收留他和戰士們的年輕婦人,沒有忘記她早上發現敵情及時叫醒自己,可以說那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一直遺憾當年沒來得及問清楚她的名字,想能有機會再見到當年的恩人,問清她叫什麼,好好地感謝她。但是公務繁忙,竟然一直不得空。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直到1981年,67歲的張震因視察工作來到了安徽宿州地區。踏上熟悉的土地,往事如幕布般呈現在他腦海裡,他再也等不及,一定要去找到當年幫助自己的婦人。剛結束工作,他就迫不及待地在兒子和當地上司的陪同下,乘車專程到了盛圩子。

數十年過去,記憶中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闊平整的道路,整齊漂亮的民居,都顯示着新樣貌新氣象,村民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太多。在相關人員的帶領下,張震将軍終于站到了昔日恩人的家門前,微微顫抖地敲響了門。

大門緩緩打開,門内露出的是一張蒼老的面龐。昔日年輕的新婦已經變為了頭發開始花白的老人。近鄉情更怯,張震将軍一時不敢相認,試探着問老人是否記得當年的事情。短短幾句對話之後,将軍和老人都有些激動地認出了彼此,将軍也知道了原來當年的恩人名叫孔秀英。

張震将軍鄭重地向孔秀英表達了感謝,如果沒有她當年的幫助,自己可能就無法活着離開盛圩子了,更别說取得今天的成績。孔秀英這時候才知道,原來當年自己無意中救的,竟然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兩位老人坐在一起,談起了當年分别之後各自的經曆,聊了許久。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在交談中孔秀英告知,當年為了掩護張震他們離開而犧牲的18名戰士都好好地被埋葬了,還修了烈士陵墓。張震将軍瞬間哽咽,想去看看這些犧牲的戰友。孔秀英帶着他來到這18位烈士的陵墓前,當年村民名并不知道這些犧牲的戰士叫什麼名字,是以立的墓碑上也并沒有名字。張震看到眼前的無名墳墓,眼眶瞬間就紅了。他哭着哽咽道:“現在我們都過上好日子了,你們卻孤零零地躺在這裡,埋骨他鄉。”

為了告慰這些烈士的英靈,張震将軍提出要修建烈士紀念碑。他當場就自己出了四千元,給烈士遷墳用。之後,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一座1.5萬平方米的烈士陵園建成了。陵園中有一塊紀念碑,上面是張震将軍親自題寫的“盛圩戰鬥烈士紀念碑”。

1981年,開國将軍張震找到安徽一村婦: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烈士陵園建成後,年老的孔秀英主動提出來守墓,義務守護着這些無名英雄,直到她去世後,她的兒子接過了守墓的責任,代替她繼續守護。

這次盛圩子之行後,張震将軍和孔秀英兩個家庭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經常聯系往來,二人之間的故事也在十裡八村傳開來,成為一段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