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文/王国栋

1933年底至1934年初,西北军阀孙殿英与宁夏、青海回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史称四马拒孙之战。在这场地方军阀的战争中,击败孙殿英的西北四马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利益,反而是在背后煽风点火助战的蒋介石和阎锡山捞到了最大的好处。阎锡山收编了孙殿英残部近2万人马,而蒋介石利用地方军阀之间的战争,消灭了桀骜不驯的西北军阀孙殿英,使中央势力渗透到西北地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统治权。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1933年初,冯玉祥从苏联返回国内后,在张家口组织成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冯玉祥西北军旧部闻风而至,短短一个多月就聚集了10多万军队,一度使张学良、阎锡山等邻近军阀震鄂不已。当然了,对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最担心的还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生怕冯玉祥对国家权力还不死心,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展个人势力,那就让正在围剿红军的中央军疲于应对了。此时孙殿英担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手下有小3万人马,是冯玉祥和蒋介石包括阎锡山等人争相拉拢的对象。

孙殿英贼机灵,周旋于各方诸侯之间,即不依附,也不敌视,尽要好处。蒋介石为了瓦解抗日同盟军,升任孙殿英为第41军军长兼青海西区屯田督办,让他去大西北与马步芳、马鸿逵等人抢地盘。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也担心孙殿英赖在山西附近不走,对自己威胁也很大,因此赠送了一大批枪支弹药给孙殿英,支持孙殿英向西北发展。孙殿英得到中央政府及阎锡山的支持后,胆子立马就大了,将军队扩充到7万5千人,对外讹称10万,浩浩荡荡开赴宁夏、青海"屯田"。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1933年4月,得知孙殿英要来西北"屯田",宁夏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15路军总司令马鸿逵急得团团转。又是托人向中央说清,又是组织当地回民示威游行,试图阻止孙殿英入侵。见收效甚微,马鸿逵横了横心,拿出私藏的大量黄金贿赂中央驻甘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请其从中周旋。朱绍良是蒋介石的代表,早已经知悉蒋介石让孙殿英到青海屯田的用心,就是驱虎逐狼之计,让孙殿英与西北诸马厮杀,以达到消灭地方军阀的目的。但是朱绍良也担心如果孙殿英在青宁站稳了脚跟,自己这绥靖公署主任也就下岗了。

于是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孙殿英及西北诸马已经洞悉中央让其自相残杀的目的,有同流合污的举动,请中央妥善处置。蒋介石闻报以后,同何应钦等人商议,认为支持孙殿英吞并西北诸马并不能真正解决西北问题,转而决定支持西北诸马打击孙殿英。为此,蒋介石于1933年夏同时向孙殿英和马鸿逵发了电报,给孙殿英的电报是让去暂缓入宁夏,原地修整待命;给马鸿逵的电报是为其指明了孙殿英的行军路线,让马鸿逵等人中途截击孙部。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孙殿英的目标是相对富庶的青海省,因为地理位置,必须先取道宁夏,因此才让马鸿逵首当其冲。青海省主席是马麟,但军队掌握在侄子马步芳和马步青手里。青海马家军与宁夏马家军有矛盾,双方一直暗暗较劲,想吞并对方。孙殿英进军西北,青马一开始是抱观望态度,想等孙殿英和宁马(马鸿逵、马鸿宾兄弟)两败俱伤以后,来个渔翁得利。后在中央政府及朱绍良的协调下,青马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抽调出1万余人的精锐部队,让马步芳率领去西宁协助宁马作战。

宁夏马鸿逵、马鸿宾兄弟有正规军3万余人,加上青马助战的1万人马,总共4万作战部队。当时马鸿逵是军长兼省主席,马步芳是师长,而战又在宁马的地盘上打,因此公推马鸿逵为马家军总指挥。相比孙殿英的7万5千人,马家军显得力量薄弱。但是好在马家军是主场作战,后勤有保证,虽然进攻乏力,但足以防守。

孙殿英原本奉命入青海"屯田",走到半路中央又下令不得入宁夏,气得几乎吐血。原来的地盘回不去了,前面又有马家军阻拦,怎么办?召开军事会议,大多数将领都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向西打出一条生路,站稳脚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战争与1933年11月开始打响,孙殿英部抱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猛冲猛打,给马家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西宁周围阵地不断失手,甚至马步芳的一个工兵营600余人都被孙部俘虏。好在孙殿英为了分化拉拢马家军,只把武器装备没收,放回了这一个营的俘虏。马步芳羞愧难当,对部下说:"刘月亭(孙殿英部师长)不愿意惹青海军,才放回了工兵营,这实际上是顾全了我们的面子。今后,我军避免同刘的部队打硬仗,只要守住阵地,不致再发生工兵营那样戒备不严的事情就好了。"

战争初期,孙殿英部一直压着马家军狂锤,把马鸿逵和马步芳急得不行。1933年12月,朱绍良派两架飞机来给马家军助战,马家军军心为之一振,稳住了阵角。至1934年1月,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孙殿英部攻不下西宁城,马家军也无力反击。

战争的转折点在1934年1月底。蒋介石在多次电令孙殿英停止攻击西宁无效后,使出了杀手锏,先是停发了41军的军饷,接着又将自己的嫡系精锐胡宗南第一师从兰州调到宁夏助战。孙殿英腹部受敌,手下游击司令杨小猴子又阵前反戈投靠了马家军。无奈之下,听从了西北军同僚庞炳勋、胡毓坤的劝告,宣布解甲归田。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孙殿英弃职后,手下将领杨干卿、李纯华、孟庆典等人带着2万余人撤出了战斗,自谋生路去了。刘月亭接替孙殿英指挥第41军残余部队,边打边向山西方向撤退。马家军瞅准时机,命各骑兵团对孙部官兵穷追猛打,一直追到山西边境才因为晋绥军的干预而作罢。此役,马家军俘虏孙部官兵6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000余支,大炮6门,炮弹5000发,但这批战利品全部进了马步芳的口袋,马鸿逵只得了一挺高射机枪。气的马鸿逵大骂:"他们把宁夏当赌场了,赢了钱都拿走,输了的要我们自己负责。"为此马鸿逵命地方停了对青马的后勤供应。马步芳对马鸿逵更加不满,说:"孙殿英捣坏了宁夏的门,塌坏了宁夏的坑。老子帮宁夏打跑了孙殿英,到头来连饭都不给我们吃,太没有道理了。"唆使手下军人闹事,绑了马鸿逵的县长。后马步芳率部返回青海时,人马刚过界,宁马士兵就向青马开枪,击伤了青马高级军官马步荣。青宁四马矛盾加深,多年都处于明争暗斗的状态。

民国时期的四马拒孙之战,究竟是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按道理说,马家军战胜了孙殿英,应当得到最大的好处。可事实上,在这场地方军阀混战中,获得好处最多的却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和山西军阀阎锡山。马家军当初为了争取中央的支持和援助,争相抱蒋介石的大腿,向中央政府效忠。因此中央军得以挺进大西北,真正控制了西北诸省的局势。从此以后一直到马家军覆没,西北王的称号都是给的胡宗南,而不是马步芳。41军战败后,孙殿英与阎锡山联络,将自己的军队交给阎老西收编,因此晋绥军才会在41军溃败时挺身而出,挡住了马家军的追击。事后,阎锡山将41军残部2万多人收编,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