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汉灵帝病逝后,政治中心的权力争夺达到顶峰。结果董卓渔翁得利,废长立幼,立刘辩为汉献帝。后因讨董盟军进逼,董卓迁都长安。又在一系列动荡后,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叛乱杀王允,吕布败逃,李傕、郭汜火并,汉献帝东逃返回洛阳,曹操朝拜汉献帝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建议,搁置攻打许县、夺走汉献帝的计策,一意孤行攻伐穷途末路的公孙瓒。终于于建安三年(198年)攻下易京,杀死了公孙瓒。
袁绍灭公孙瓒后,占据幽州,兼并公孙瓒的军队。由此他据守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辖区内土地肥沃,粮草充足,一时间,他成了天下拥有土地最广,兵士、粮草最多,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与实力一同增强的,还有袁绍称帝的野心。

当然,乱世之中想称帝的大有人在。早在建安二年(197年),割据淮南的袁术就曾称帝,只不过汉朝几百年积累的微信尚在,袁术实力不济又不得民心,结果搞得自己资实空虚、内外交困、众叛亲离。正在袁术走投无路之际,他见袁绍实力壮大,于是就势将这个烫头的皇帝头衔让给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说:
"眼下汉朝名存实亡,天子被人控制,政令不是天子本意,豪强互攻,国土分裂,形势与周朝末年七国争霸的情况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强者称王。咱们袁家受命于天,理应当皇帝,符命、祥瑞都显示得一清二楚,如今您拥有四州土地,民户上百万,如此实力无人能比。论德行,天下也没人比您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持汉室,也没终归没法违抗天命。"
袁绍收到袁术的信非常开心,但是又不敢表露出来。袁绍与袁术原本是同父异母的亲生兄弟,只不过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又被过继给大伯。袁家四世三公,是豪门大族,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不免使人养成任性而为,失于理性的毛病,袁术称帝就是例子。袁绍也不例外,比如他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绍宠爱后妻刘氏,便任性地想让后妻刘氏生的袁尚接班。沮授劝说:"三个孩子年龄相仿,应该按德行立嗣,德行相仿应该占卜立嗣,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则,将军任性立嗣是祸乱的开端。"袁绍不听良言,借口说要考察子嗣才能,把儿子外甥们外派,只留下袁尚在身边。这两个同族兄弟不仅性格弱点相似,两人对权力和名望的渴望也极其相似。袁术让帝位正合了袁绍的心意。
即使袁绍很想接了兄弟袁术让出的帝号,但是手下谋臣、将领、以及百姓的态度也不能不考虑。于是袁绍决定想办法先试探舆论的态度。他找来主簿耿苞,让其为自己找称帝的根据,然后传出去,试探舆论口风。耿苞不负袁绍希望,报告他说:
"赤德已经败坏,袁氏是黄帝后裔,应该顺天意,从人心。"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论,汉朝是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黄帝就是土德,袁家是黄帝后裔,袁氏取代汉朝是天意。
袁绍向军府僚属公开了耿苞的话,本指望得到大家的附和,结果僚属们认为耿苞妖言惑众,混淆视听,应当杀头。袁绍由此知道称帝时机还不到,又怕耿苞泄露这是袁绍的指示,于是忙下令杀了耿苞。由此,耿苞以性命为代价,仅仅为袁绍试探了他称帝的舆论态度。
编辑/玄一,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