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绵延千年,各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让它国只能望而却步,对联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一颗耀眼的北极星,在世界上也是一个中国的代名词,称之为东方明珠也一点都不过分,中国独有的瑰宝。千百年以来,各朝各代都有热爱对联的人存在。那些拥有旷世才华的文人,将对联作为安生立命的根本,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对酒抒怀,都是首选,对联就是当时为官仕途的投名状,甚至在科举考试最后一项的殿试中,作为是否录取的评判标准,由此观之对联文化的重要性。无论在上流社会,还是中下贫农都说是无处不在的。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对联的创作也是需要一定技巧与方法的,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一些庸俗子弟说对联很简单,就比如"天"与"地"相对,"春花"与"秋月"相对一样。是的这样说确实不算错,但是这样真的能写出一副好的对联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写对联是有方法的,仅仅局限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是不会写出让人赞赏,受人膜拜的好对联的。方式与方法尤为重要。呆板得套作只会适得其反,让人心生厌恶。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这样说吧,一副好的人们能接受的对联,可不是只要得其形,更要会其意。只注重表面形式生搬硬套,写出来的就不能叫做对联了。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表达出它应有的内在含义,那又有什么用呢?大家都知道,对联只有寥寥数语,却能表达出极大的情感寄托,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为什么大文豪,写出的对联能受万人膜拜与学习,而普通人写的就只能当作谈笑呢?比如大文豪写的对联,上联说的是风景,而下联却转移到了人物上,这中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呢,起承转合之间相互连接,看似毫无章法,却又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就叫做意境。这就是灵魂。当然一般人是没有这样的水平的,盲目的模仿只会适得其反。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千百年以来关于对联,有很多负责有趣味的乐事。当年的北宋时期,可谓是中国千年以来文化最光大的时期,个个都是拿出来能定一个朝代的大文豪,比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等。他们都热爱对联,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就有这样一件趣事。苏东坡与一个和尚法名"佛印",他们二人就用对联互相嘲笑。虽是谈笑之间的随意之作,却大多被列入经典。直到明代,对联文化升入家家户户,每家每户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在过年是都要在大门口张贴对联,后来这种习俗就随着朝代的更替,一直传到了现代。当时还有以对联出名的才子"解缙 ",号称天下第一。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与对联有莫大的关系。这个对联还不是出自一般人之口,乃是明代皇帝"朱棣"和一位大臣"姚广孝"写的。当年朱元璋走后,将自己心爱的皇位交到了自己疼爱的孙子朱允炆之手。但是朱棣很不服气,明明自己才是朱元璋的儿子,为什么皇位不是他的,于是他想要骑兵谋反,与朱允炆抢夺皇位。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这就等同于违反啊,是人神共弃的事情,是要杀头的罪名。成功自然是一生富贵,衣食无忧,权力傍身。但是如是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朱棣当时驻守在燕京,也就是北京,到了冬天是非常冷的,在一个天气寒冷的冬天,他在外巡逻,看着白茫茫的万物引出了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上联,他一说完,顿时身边的文人议论纷纷,却又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一个合适的下联。大家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一个所以然。就在这时,一个光头和尚,身披袈裟来到了这里,对出了一句人皆称妙的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好啊!朱棣大喊一声,朱棣的上联"水"加一点成"冰"和尚的下联"王"加一点成"主"。正好也道出了朱棣心中所想。这个和尚就是后来帮助朱棣取得皇位的道衍和尚。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后,朱棣:好

明朝还有一位有才的女人,以对联招亲的的方式为自己找的了如意郎君。二人以对联定情,最终喜结连理,永结同心,成了一段佳话。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亦是对联的魅力。在这里我也给大家出一个上联,让大家给个满意的答案。"人到山旁即成仙"请大家赐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