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有一支四川军队、数万军人远赴他乡抗日救国,流血流汗,却不被人善待,饱受歧视和欺凌,甚至没有一个战区愿意接受这些破衣烂衫的四川军人。
这种窘境终于在1937年底有了转机,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张开双臂接纳了这支四川部队,这些军人终于在山东有了落脚地。他们属于国军第22集团军下辖的41军和45军,说是集团军,其实在经历了山西对日作战后,部队减员很大,来到山东时,全军只剩下不满两万四川子弟。

1937年12月下旬,由于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退,日军第十师团轻松拿下了山东济南、泰安、兖州,津浦路北段危急。
这时,国军第22集团军接到李宗仁将军的命令,于1938年1月上旬在山东滕县一带完成布防,任务为防止日军主力南下。其中,45军为一线,在山东滕县以北界河的东西两侧布防;以41军为二线,与已到达邹县的日军先头部队对峙。
在第一阶段中,日军向山东滕县外围阵地发起总攻,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多次组织冲锋,遭遇到国军第45军顽强抵抗,第45军还派出小股部队主动出击袭扰日军,勇敢的四川军人成功地击毙了日军少将中岛荣吉及以下官兵40余人。
矶谷廉介在正面受挫后,马上调整了进攻战术,改由右翼迂回,一下子切断了国军第45军的后方,于是,一场混战后,山东滕县外围阵地逐个被敌击破,至3月14日夜,滕县县城已完全暴露在敌军面前。
保卫滕县的艰巨任务落到了王铭章将军的肩上。王铭章将军时任国军第122师师长,国军第41军前方总指挥,而他手下真正有战斗能力的军人不满2000人。
3月16日,日军向我东城猛攻,密集的炮火将城墙轰出一个缺口,日军随即从缺口处往城里冲。守城的四川军人临危不惧,一次次用密集的手榴弹把日军挡在城外,我军人员也伤亡很大。
敌师团长矶谷廉介见四川军人拼命死守,且防守严密,遂调兵同时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发起攻击。
1938年3月17日,戎马倥偬多年,王铭章这个老资历的军人自然知道,仅凭城内10个步兵连,纵然军人们再善战、再勇猛,守城也难有把握。为此,他给他的顶头上司第41军军长孙震将军提过应变方案,一是死守孤城;二是出城机动作战。
王铭章和孙震将军虽是上下级,但向来情同手足,不过,这次孙震没有跟老朋友打哈哈,回复没留一点余地:尽军人之本分,死守待援,守城3天。还明确告诉王铭章,汤恩伯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王铭章无可选择地服从了命令,明知道这是一场鸡蛋碰石头的守城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身为军人的他仍然要咬紧牙关守下去。
滕县城墙被日军的炮弹打出了数个缺口,这些缺口都将成为日军攻城的突破口,王铭章将军命令部队把所有的城门和城墙破缺处堵死,所用材料就多了,最初用盐袋、军粮,后来,用棺材装满沙土堵上。
日军没有想到传说中不堪一击的四川军队如此强硬,17日凌晨,日军紧急调运重型火炮和10多架飞机,再次对滕县进行狂轰滥炸。
17日下午,日军再次轰炸山东滕县东关,轰炸和炮击足足持续了一个小时。南关和南城墙同时也遭到日军猛烈攻击。
王铭章再次给孙震将军发电报:“敌以炮兵强轰城内及东南城墙……经我军冲击,已将其击退。若友军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
这时的王铭章将军仍对汤恩伯的援军抱有幻想。在他的军人信条中,军令如山,援军应该会到。在南城墙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王铭章将军亲临火线督战。
日军一刻不停异常猛烈的攻击使王铭章将军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就将来临。下午3点左右,他向集团军总部发出最后一道电文:“……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电文发出后,他命令通讯参谋随时准备销毁电台和密码。
随后,他让人把身体有病的税师长护送出城,还支走了身旁的医官,他的表弟邱自新:“情况紧急,快去救护伤员!”
南城墙和东关相继失守后,王铭章将军亲临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挥督战。他命令身边仅有1个排的警卫连,从西北城角向西城门楼的日军猛扑,夺取西门城楼。由于日军火力太猛,一个排的四川男儿壮烈牺牲。
西城门楼的日军继续向北压迫。王铭章将军被迫转移到西关火车站,那里还有124师372旅一部仍在继续与日军搏斗。
王铭章一行走到电灯公司附近时,被西城门楼的日军发现。机枪密集地扫射过来,赵渭宾参谋长首先中弹倒下,肠子全都流出来了。
日军又一阵火力袭来,王铭章将军身中7弹倒地,腹部中弹、口中吐血不止。王铭章将军终因伤势过重而壮烈殉国,年仅45岁。至此,王铭章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临危不惧,临难不苟的豪迈誓言。
自3月14日日军进攻以来,国军第22集团军守卫滕县4日,击毙打伤日军两千余人,第41军守城部队自师长王铭章将军以下伤亡5000余人,外围作战的国军第45军亦伤亡近5000人,但是,他们的坚持为台儿庄国军的布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拉开了台儿庄大捷的序幕。
山东滕县战役结束后,国军第22集团军总部派人冒险潜入战场,找到了王铭章将军的遗体,并想方设法偷偷运出了城。
5月2日,王铭章将军的遗体被运到徐州,李宗仁看到王铭章将军遗体上全是鲜血,腹部肠子和泥土混为一团,当即脱下自己上将军服给王铭章将军换上,并亲自给他挑选了一口巨大棺材。
第五战区全体军人为王铭章举行公祭,王铭章将军的灵柩从山东、徐州先送达武汉,然后用船运回四川家乡。王铭章将军灵柩所经之处,道路两边不少机关、商店,百姓家门口均高悬王铭章将军的遗像,一路上鞭炮不断,还有民众自发设了祭台,用水果鲜花祭奠为国捐躯的忠烈军人。
第一批走出四川参加抗日的将士更是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四川军人的投降率极低,这在素质不高的地方军阀部队中也属罕见,因此有这么一句话:川军不怕死,湘军不要命。
因为这场战斗,这支不被人看好的四川军队及其四川军人得以雪耻,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形象,成为一支威武之师。
李宗仁称是役为“川军抗战史最光荣之一页”,王铭章不惧强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被誉为中国的模范军人,他是四川军人的代表性人物,正是他和数十万四川军人,用生命在守护国土,他们打出了军人的尊严,也必然赢来民众的尊重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