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边境战争持续不断,使得当时文人有一种保家卫国,驰骋沙场以展现大唐雄风的热血雄心。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一直处于动荡时期,文人的崇武意识再次高涨起来。

一、唐代军队中的文人群体
1、唐代的儒将
唐代是一个战争频起的王朝,在王朝建立的289年间,战争一直相伴始终,没有战事的日子屈指可数。唐代前期的统一战争、边疆战争,后期的农民起义、地方反叛,还有安史之乱这样对唐王朝有毁灭性打击的全国性军事行为,使得军事问题一直是唐代中央政府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军队的统帅往往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唐王朝在频繁的战争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其中那些文武兼备的儒将则更为耀眼。他们不仅有文人的儒雅,还有武人的勇猛,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披甲上阵、所向无敌。
在唐前期还有很多儒将征战沙场,投笔从戎,为唐朝疆域的扩大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入为宰相,但是这些文人儒将却在疆场上实现了他们的宏图伟愿。唐初文人儒将中的佼佼者当属裴行俭、魏元忠、刘仁轨三人。在唐代的文献记载中称赞裴行俭“文武兼备”的材料处处可见。隋末唐初自身便是一个较为动荡不安的阶段,大量的文人墨客弃笔从戎,既完成我国的平稳兴盛,又能使自身事业有成,创建伟业,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阶段不断涌现了一批文武双全,熟练阵法的高級文人墨客名将,也慢慢产生了唐朝文人墨客带兵战斗的传统式,并在安史以后的唐王朝內部获得承继。从黄巢起义到唐朝末期,唐王朝一直处在内外交困当中。皇朝內部叛变迭起,外界各族人民虎视眈眈借机内侵。相比早期的边境战事而言,如今也是战火纷飞。纵览唐代历史,领兵的文人墨客五花八门。
在国防安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他们收到任职赶赴战场,勇敢无畏、英勇杀敌。也有一些文人墨客,他们虽未获得政府部门的任职,可是因为本身定国安邦的使命感,在碰到大的叛逆时,自发性募资军士参加平乱战事。
2、幕府文人
对于文人在唐代军队任职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文人墨客进到部队都不太可能变成统帅,只是进入了部队的其他职位。因而在幕府中就职变成文人墨客从戎的关键途径。在唐朝部队出战时,务必置幕,延请智囊辅助军务。之后历经发展,至唐中后期幕府早已变成多方节度使的常设机构。文人墨客入幕在唐朝可谓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尽管每个阶段文人墨客入幕的原因不尽相同,可是因为入幕做官,促使唐朝文人墨客变成唐朝国防中的关键一部分。他们或以口舌之利,积极主动奔波,为幕主出谋划策。
唐朝开国以后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为士人提供了谋取功勋、报效国家的机会。入幕从军、建功立业已经成为当时士人的社会风气,他们纷纷将自己的仕途功名融入到纵横疆场、报效国家、保卫边塞的事业中。
二、唐代文人尚武风尚
1、唐代文人的军事思想
在这里只举一人而知全貌。李签其人在史书中可考的材料并不多,但是他的书生身份却是确定的。他曾入仕为官,但是经历已不可考,只是大致认为他主要是以文人身份过着隐居生活。《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李签所著录的一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兵学专著。
这部兵书融儒、佛、道、兵等各家的军事思想为一炉,并带有作者本身极强的个人创新思想。李签提倡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奖励农战。
2、唐代文学作品中的尚武、任侠
诗歌在唐代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唐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的诗歌以其所反应的内容不同又可区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等流派,而最能体现唐代文人尚武风尚的莫过于边塞诗。唐代的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初唐到晚唐,著名的大诗人几乎都涉及过边塞诗的范畴。边塞诗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的。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有的是反映军旅生活,有的是反映边疆战争,有的是反映饱受战乱的农民,有的是反映作者对战争的态度,还有的反映边疆景色和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心情等等。可以说边塞诗歌是唐代边疆生活的一个全面的展示,边塞诗从各个方面立体全面的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军旅生活。唐代诗人大都有着报效祖国的热切愿望和对立功边塞的深切向往。
杨炯的《从军行》、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前出塞》等等都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对于那些曾从军边疆的文人来说,由于有亲身经历,因此对边疆的各部分都有详细的描述。如军中备战、凯旋、日常的宴乐、打猎、比试、送别、同僚之间的劝勉等都成为诗歌的题材。像卢纶的诗歌中多歌颂将军的威武,岑参的诗歌则善于表现战争的紧张过程。更有一批边塞诗作反映出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功名思想。
爱国热情与功名思想一直是边塞诗的主旋律,也是唐代文人尚武风尚的一个主要动因。唐代文人以汉代英雄为榜样,热切向往汉代班超投笔从戎、张鸯出使西域开创旷世伟业这样的英雄之举。由于从军边塞,诗人直接面对战场,因此建立功勋格外的急迫。
三、唐代文人尚武风尚形成的溯源
1、唐代的军事战争频繁
大唐帝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一直以它的国家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于世。提起唐代便会称赞它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起前一时期的分裂局面,李唐王朝给人留下了安定和平的形象。其实,从李渊建唐开始,到朱温称帝唐朝覆灭的289年间,唐代的战事几乎从没停息过。面对着隋末农民起义所形成的各个割据势力,李唐王朝开始了它从西向东,由北至南的统一战争。
随着王朝统一战争的逐步胜利,国家的内部形式趋于稳定,原来暂时平静的北部少数民族,以突厥为主,开始了对唐朝西北边境的骚扰。于是统一战争一结束,唐王朝又开始了边境战争。如此频繁的战争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唐代社会军功思想严重泛滥。
2、唐代社会军功思想严重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魏晋以来垄断朝政的氏族地主阶层渐渐衰弱,一大批出身寒门的庶族阶层开始掌握国家重权,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相对于文官系统的坚持守旧,军功武职成为低门寒士跻身国家权利机构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掌握权力的显赫家族大都是以军功起家,最终成为国家的主导者。由此可以看出军功对于当时社会的巨大吸引力,同时也使得庶族地主在唐代最终成为国家统治阶层的基础力量。由于战事频发,在军队中博取功名以提高身份地位成为了一条仕途捷径。
在唐代,尤其是前期,中央政府对于军功是非常重视的。当时因军功加官晋爵、赐良田美宅的将领不胜枚举,一般士卒因功授勋者也为数不少。朝廷常以官赏鼓励战士。除了大量奖赏之外,获得军功的将士也有着优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在唐代,将士征战沙场取得战功,往往授予勋官。对于那些征战沙场的将帅来说,获取军功不仅可以使自己加官晋爵,而且也能福及家人。
由于军功在唐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本身就接受了少数民族影响的唐代社会掀起了一场对军功的追逐之争。世人追求弓马剑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与自身的发展、前途以及整个家族的兴盛繁荣联系到一起,使得这场尚武、习武之风越演越烈。
结语:
唐朝社会的尚武风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性,有着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单一研究唐代文人的尚武风潮就更具代表性。文武相对这是基本常识,中国封建社会中文武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显而易见的是,在唐代文人中充斥着这样一种尚武的热潮,并在这个群体的各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使得唐代文人体现出与以往文士截然不同的崭新面貌,更为整个唐代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雄健之风,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全唐文》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