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屯垦戍边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对象,没有老婆没有家

屯垦戍边,是两个词,屯垦是驻扎下来开垦田地的意思,戍边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不过,这两个词通常一起用,强调的是后一个的意思。

在我国,“屯垦戍边”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廷就总结了西征失败的教训,开始“置校尉,屯田渠犁”,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条件。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后,西汉在西域的屯田又进一步扩大,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古代屯垦戍边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对象,没有老婆没有家

所以,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把屯田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唐、清两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但是,随着中原王朝的兴衰,这一举措都没有取得完美的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两个字:女人。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他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同时,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他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

公元前169年,晁错给汉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企图使蛮夷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同时,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但被汉文帝委婉地拒绝了。后来,他又提出了《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主张积极防御的策略。其中,《守边劝农疏》中有这样一段话: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

古代屯垦戍边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对象,没有老婆没有家

这段文字译成我们今天的白话文就是:皇上担忧边境是天下人的幸事,派遣将领、官吏和兵士用来治理边塞,这是很大的惠民政策。然而命令远方之兵士守边塞,一年一换,难以了解熟悉胡人的特长,不如选择常年居住的人,安家室置田产,用来防备……先搞房地产,后置备耕田的器具,招募罪犯和免除刑罚的人来住;如果不够,就招募家丁、奴婢、赎罪的人和输送奴婢想要拜爵的人;如果还不够,就招募想要去的人。都赏赐高官,安置他的家。给予冬天和夏天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直到能自给自足为止。

古代屯垦戍边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对象,没有老婆没有家

晁错说,只有迁徙百姓充实边疆,才能使边疆不再有战事,边疆的百姓像父子一样相互保护,而不再有被入侵的忧患(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但是,他的这一主张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真正才得以实现,汉朝政府最先是今内蒙古巴彦淖尔这个地方进行了大量的移民,开垦农业种植,兴修水利工程,仅公元前121年,在朔方郡开凿灌溉渠道,就用工数万人,历时两三年。朝廷不但发给这些人安家费,还给这些人盖房子、发补贴,允许他们带家属扎根边疆,确实充实了边疆的人口,达到了屯垦戍边的目的。

古代屯垦戍边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对象,没有老婆没有家

但是,问题也随着后来中原王朝实力的衰弱而削减了,那些被移民过来的人,很快也都会跑回去,很难做到扎根边疆。我们以敦煌为例,在汉唐时,这里无疑是个盛大辉煌的地方,但到了宋元,这里基本属于衰落的状态,至明朝则进入历史上的最低谷,敦煌的汉唐子孙消失无踪。

对此,《敦煌县志》的记载是这样的:“明嘉靖初,为吐蕃所扰,民皆内徙,土地没于吐蕃。”意思是,当时这里的汉族人全都逃跑回了内地。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渐渐衰败,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为什么呢?原因主是没有女人,用一句话说就是: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女人是家,有了它,一切就心安了,扎根也便自然而然。(文|路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