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我们现在经常将俄罗斯民族称之为战斗民族,因为他们做事实在太过奔放,因而才如此调侃。但实际上,从历史来看,中国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里,虽然整体来看,是战争与和平并存的,这二者就像是太极八卦中的阴阳两极,永远相互陪伴,但是细分来看,战争其实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而对于古代战争,我们大多数时间谈论的都是那些勇武果敢的上阵大将,如三国赵云,亦或是在战争舞台幕后出谋划策的谋士。如三国诸葛亮。不过,其实战争的真正主角并非是他们,这些人虽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真正在战场上与敌人以命相搏的主角,是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普通士兵。

这些士兵命运非常凄惨,将领和谋士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与这些士兵的奉献离不开关系,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君主打下江山,但是所应该拥有的辉煌都归到了将领身上。

在那个封建黑暗的朝代之中,这些士兵不过是一群棋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不过也并非所有将领都不爱惜自己的士兵,像刘备就一直以仁义对待自己的下属。但刘备相比于唐朝的一位大将,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位唐朝大将,宁愿被剥夺官位,也要顶撞皇帝,违抗军令,只为不让自己的士兵做无谓牺牲。

这位大将,就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大将王忠嗣。

当时,王忠嗣正值职业生涯打拼最盛之际,他一人担任四镇的节度使,拥有整个大唐帝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

不过王忠嗣并非是一个爱打仗的将军,他其实眼光放得很远,一直主张以确保大唐帝国的政权安定为主,要严防死守边境安危,若是敌军来犯,必将给予最严厉的打击。但他不主张主动挑起战争,认为这是最愚蠢的消耗兵力的方式。

不过,他的顶头上司唐玄宗并非这么想。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唐玄宗时期,李唐集团与吐蕃已经打了好些年的仗,双方各有胜败,而大唐边境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当时在吐蕃的管制之下,这让唐玄宗看着这座小城就如鲠在喉。

石堡城为何重要?因为它位处大唐的边境,且地势极为险峻,除了一条绵延小路,其他全是悬崖阻隔,防御力绝对是城堡里最强的。在吐蕃占据该城之后,仅需要投入几百士兵在城墙边守着,就能阻隔大唐的数万大军,根本无法攻克。

唐玄宗并不以为然,即使王忠嗣反复强调,如果采取强攻手段,猛攻石堡城,至少需要以数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才能拿下该城,但唐玄宗只考虑拿下该城,会为自己带来什么荣誉,带来什么后世赞颂的功劳,因此,仍然强令王忠嗣带兵攻打石堡城。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万般无奈的王忠嗣,仍不愿意以数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来成就自己的功名,于是多次拒绝唐玄宗的号令。该行为惹恼了唐玄宗,一怒之下罢免这位忠心耿耿的将领。而王忠嗣,在被罢官之后,竟然暴毙于家中。

即使王忠嗣死了,唐玄宗还是要攻下石堡城,于是,他下令,提拔王忠嗣原来的手下哥舒翰为新任节度使,出兵攻打石堡城。

哥舒翰虽然是王忠嗣的部下,但他没有王忠嗣为士兵着想的念头,一心想要建功立业。领旨后便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出发。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事实证明,王忠嗣不愧是威名远扬的大将,哥舒翰虽然最后攻下了石堡城,但是却是应了王忠嗣的话,牺牲了四万多士兵,才终于将石堡城攻下。这场战争,说是胜利,其实只能说是惨败,毕竟,敌军只有数百人而已。

不过哥舒翰却是喜出望外,他无所谓牺牲多少部下,只在意此战的结果是成功攻下了石堡城,成功完成皇帝的任务。这件事情结束后,他一定会受到皇帝的嘉奖。

而根据当时的习惯,哥舒翰在石堡城边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写了自己的功绩,以供后人敬仰。只是千百年的时光流去之后,该石碑已被埋藏于土下,不见天日多年。

唐朝大将歌颂功德的文物,被农民改为农具后,成美国博物馆珍宝

直到清朝年间,当地一位农民在耕种时偶然发现这块源自唐朝的石碑。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块石碑是干什么的,也不懂上面刻的字,于是将其改造成农具,用以耕作。

此后一位美国的传教士来到此处,发现这块石碑,知道是一件文物,花重金购得,连忙运到了美国。

如今,它已经是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