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我們現在經常将俄羅斯民族稱之為戰鬥民族,因為他們做事實在太過奔放,因而才如此調侃。但實際上,從曆史來看,中國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裡,雖然整體來看,是戰争與和平并存的,這二者就像是太極八卦中的陰陽兩極,永遠互相陪伴,但是細分來看,戰争其實才是曆史發展的主旋律。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而對于古代戰争,我們大多數時間談論的都是那些勇武果敢的上陣大将,如三國趙雲,亦或是在戰争舞台幕後出謀劃策的謀士。如三國諸葛亮。不過,其實戰争的真正主角并非是他們,這些人雖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真正在戰場上與敵人以命相搏的主角,是那些湮沒在曆史長河之中的普通士兵。

這些士兵命運非常凄慘,将領和謀士之是以能發揮巨大作用,與這些士兵的奉獻離不開關系,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為君主打下江山,但是所應該擁有的輝煌都歸到了将領身上。

在那個封建黑暗的朝代之中,這些士兵不過是一群棋子,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不過也并非所有将領都不愛惜自己的士兵,像劉備就一直以仁義對待自己的下屬。但劉備相比于唐朝的一位大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位唐朝大将,甯願被剝奪官位,也要頂撞皇帝,違抗軍令,隻為不讓自己的士兵做無謂犧牲。

這位大将,就是唐玄宗在位時期的大将王忠嗣。

當時,王忠嗣正值職業生涯打拼最盛之際,他一人擔任四鎮的節度使,擁有整個大唐帝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将。

不過王忠嗣并非是一個愛打仗的将軍,他其實眼光放得很遠,一直主張以確定大唐帝國的政權安定為主,要嚴防死守邊境安危,若是敵軍來犯,必将給予最嚴厲的打擊。但他不主張主動挑起戰争,認為這是最愚蠢的消耗兵力的方式。

不過,他的頂頭上司唐玄宗并非這麼想。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唐玄宗時期,李唐集團與吐蕃已經打了好些年的仗,雙方各有勝敗,而大唐邊境的戰略要地石堡城當時在吐蕃的管制之下,這讓唐玄宗看着這座小城就如鲠在喉。

石堡城為何重要?因為它位處大唐的邊境,且地勢極為險峻,除了一條綿延小路,其他全是懸崖阻隔,防禦力絕對是城堡裡最強的。在吐蕃占據該城之後,僅需要投入幾百士兵在城牆邊守着,就能阻隔大唐的數萬大軍,根本無法攻克。

唐玄宗并不以為然,即使王忠嗣反複強調,如果采取強攻手段,猛攻石堡城,至少需要以數萬士兵的生命為代價,才能拿下該城,但唐玄宗隻考慮拿下該城,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榮譽,帶來什麼後世贊頌的功勞,是以,仍然強令王忠嗣帶兵攻打石堡城。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萬般無奈的王忠嗣,仍不願意以數萬士兵的生命為代價來成就自己的功名,于是多次拒絕唐玄宗的号令。該行為惹惱了唐玄宗,一怒之下罷免這位忠心耿耿的将領。而王忠嗣,在被罷官之後,竟然暴斃于家中。

即使王忠嗣死了,唐玄宗還是要攻下石堡城,于是,他下令,提拔王忠嗣原來的手下哥舒翰為新任節度使,出兵攻打石堡城。

哥舒翰雖然是王忠嗣的部下,但他沒有王忠嗣為士兵着想的念頭,一心想要建功立業。領旨後便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出發。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事實證明,王忠嗣不愧是威名遠揚的大将,哥舒翰雖然最後攻下了石堡城,但是卻是應了王忠嗣的話,犧牲了四萬多士兵,才終于将石堡城攻下。這場戰争,說是勝利,其實隻能說是慘敗,畢竟,敵軍隻有數百人而已。

不過哥舒翰卻是喜出望外,他無所謂犧牲多少部下,隻在意此戰的結果是成功攻下了石堡城,成功完成皇帝的任務。這件事情結束後,他一定會受到皇帝的嘉獎。

而根據當時的習慣,哥舒翰在石堡城邊立下一塊石碑,上面刻寫了自己的功績,以供後人敬仰。隻是千百年的時光流去之後,該石碑已被埋藏于土下,不見天日多年。

唐朝大将歌頌功德的文物,被農民改為農具後,成美國博物館珍寶

直到清朝年間,當地一位農民在耕種時偶然發現這塊源自唐朝的石碑。隻是他們不知道這塊石碑是幹什麼的,也不懂上面刻的字,于是将其改造成農具,用以耕作。

此後一位美國的傳教士來到此處,發現這塊石碑,知道是一件文物,花重金購得,連忙運到了美國。

如今,它已經是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