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我们国家留学。不过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正是看到了西方的强大,为此在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容闳等人的支持下,清政府还是派出了30名孩童留美求学。很多人都想知道,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曾、李这两位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那么容闳为何会对此事极为热心呢?其实这与他此前在海外求学的经历有关。这位堪称是国人中首位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就想着让更多的国人能够和他那样,接受到更先进的教育。回国后他先后考察过太平军和曾国藩,并得到了后者的支持。
当然李鸿章的功劳也是不小的,也正是因为他的出面斡旋,这件事才得以成行。然而让人感到尴尬的是,容闳当时对于李鸿章很有成见,在回忆录里可以说是大批特批。最早的一批学童是在1872年,到1875年的时候,陆续共派出了4批,数量达到了120名,为此清政府掏出了120万两白银的代价。
虽然这些孩童都是同龄中天资聪颖之辈,但地区分布还是很不平衡的,基本上颁在广东(84人)、江浙(29人)一带,北方只有山东(1人)硕果仅存。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除去有些孩子确实是出身贫寒之外,还不乏有像詹天佑这种出身开明士绅之家的。
虽然很多学童的家长都没弄明白,自家的孩子出去要干什么,但这些孩子抵美后,受到的欢迎还是颇为出人意料。除去老师以外还有监护人(由于他们年龄太小的缘故),给予他们家长般的爱护,也让他们的留学经历颇为温暖。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些人中间有很多人,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带路党”。
更让清政府难堪的是,这些人虽然算是官派留学生,但他们西化的速度却相当惊人,有很多人不仅穿着西方的服饰,甚至连辫子都给剪掉了。其实从李鸿章等人来说,他们是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因为国内的保守派以此来攻讦留学一事,把这些留学孩童当成了“卖国贼”。
事实上站在满清王朝的立场上也正是如此,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革命党,参与到反清事业之中。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来看,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国家栋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詹天佑,此外还有在外交界大展身手的唐绍仪,还有多达7位在归国后从军,在反抗侵略中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