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剑,相信看过电影、电视剧的人对它并不陌生,在古代剑是一种兵器,是由金属材料制成,而它还有一个美誉“百兵之君”。而剑在早期只是匕首式短剑,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流行长剑,而在我国关于剑的历史可谓是渊源流程。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用于刺杀,荆轲刺秦王,东汉末年侠客王越、史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湖北襄阳县余社公社施坡大队北部的菜坡山岗上,一位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大黑洞,村民感觉事情比较重大就上报了当地文物部门。很快,当地文物局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派考古专家赶往现场,经过考古专家对现场的勘探发现这很可能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而且盗洞打的位置很准确直接打到了主墓室。于是,当地文物部门上报了国家文物局,在得到批准发掘通知后,文物部门立即考古队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很快,考古队就沿着盗洞就行了清理发掘,庆幸的是盗洞只有9米深,并没有打通到主墓室,这让队员们发掘热情更加高涨。在此期间,武汉大学历史系教师和学生共计百余人,也参加到发掘工作中。在主墓室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漆木盒,当被打开后让在场人们十分惊讶,里面竟然装有一把青铜剑。剑身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根据剑身铸刻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专家们得知这把宝剑第一位主人是吴王夫差,但是为何它会出现在楚国境内,专家们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墓中发现这个“吴王夫差剑”与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十分相似,因此有专家推测在春秋时期吴国创新了青铜冶炼技术,但是在吴国被越国灭亡后,这把宝剑几经流转最终落到一位楚国大将军手中,因为墓中出土了很多青铜兵器。但是关于古墓的墓主人是谁,出土的文物上都没有线索,而这也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可以推测是一位武将。
这些发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襄阳地区的复杂形势,它为我们研究东周时期汉淮之间的诸小国的历史地理、研究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楚与诸小国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