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北襄陽現戰國大墓,出土一把寶劍,專家:完全不輸越王勾踐劍

說起劍,相信看過電影、電視劇的人對它并不陌生,在古代劍是一種兵器,是由金屬材料制成,而它還有一個美譽“百兵之君”。而劍在早期隻是匕首式短劍,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流行長劍,而在我國關于劍的曆史可謂是淵源流程。長劍便于戰鬥,短劍利于護身,還可以用于刺殺,荊轲刺秦王,東漢末年俠客王越、史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著名的有幹将、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于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制造和使用上,有着很悠久的曆史。

湖北襄陽現戰國大墓,出土一把寶劍,專家:完全不輸越王勾踐劍

上世紀70年代,湖北襄陽縣餘社公社施坡大隊北部的菜坡山崗上,一位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大黑洞,村民感覺事情比較重大就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很快,當地文物局在得到消息後立即派考古專家趕往現場,經過考古專家對現場的勘探發現這很可能是盜墓賊留下的盜洞,而且盜洞打的位置很準确直接打到了主墓室。于是,當地文物部門上報了國家文物局,在得到準許發掘通知後,文物部門立即考古隊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湖北襄陽現戰國大墓,出土一把寶劍,專家:完全不輸越王勾踐劍

很快,考古隊就沿着盜洞就行了清理發掘,慶幸的是盜洞隻有9米深,并沒有打通到主墓室,這讓隊員們發掘熱情更加高漲。在此期間,武漢大學曆史系教師和學生共計百餘人,也參加到發掘工作中。在主墓室中,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個漆木盒,當被打開後讓在場人們十分驚訝,裡面竟然裝有一把青銅劍。劍身首部已殘損,殘長39厘米,寬3.5厘米,根據劍身鑄刻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專家們得知這把寶劍第一位主人是吳王夫差,但是為何它會出現在楚國境内,專家們一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湖北襄陽現戰國大墓,出土一把寶劍,專家:完全不輸越王勾踐劍

墓中發現這個“吳王夫差劍”與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十分相似,是以有專家推測在春秋時期吳國創新了青銅冶煉技術,但是在吳國被越國滅亡後,這把寶劍幾經流轉最終落到一位楚國大将軍手中,因為墓中出土了很多青銅兵器。但是關于古墓的墓主人是誰,出土的文物上都沒有線索,而這也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但是可以推測是一位武将。

湖北襄陽現戰國大墓,出土一把寶劍,專家:完全不輸越王勾踐劍

這些發現,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襄陽地區的複雜形勢,它為我們研究東周時期漢淮之間的諸小國的曆史地理、研究楚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楚與諸小國的互相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