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全省官员都面临死刑,皇帝被迫修改法律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震动全国,就连乾隆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此案,就是著名的“甘肃冒赈案”。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全省官员都面临死刑,皇帝被迫修改法律

这桩贪污案,从乾隆三十九年就开始了,七年后才彻底败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肃河州管辖的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故率领族人、回民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起义军直逼兰州,乾隆担心兰州失守,赶紧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的援军进行镇压。

数万官兵齐聚兰州,由于清军不能速战速决,军费粮饷成了一个大问题。对此,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务,一时间甘肃地区的官员都很惶恐,深怕自己受到牵连。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主动上书皇帝,表示愿意拿出自己数年的积蓄白银四万两,用作军饷。没想回到,王廷赞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全省官员都面临死刑,皇帝被迫修改法律

精明的乾隆看到他的奏折后很疑惑,一个布政使哪来的那么多钱?于是立即让已经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此事,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关系。所谓捐监,就是只要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资格的读书人,必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时,这些粮食就可以拿来赈济灾民,一举两得。后来,捐监一度停止。

有个叫王亶望的人担任甘肃的布政使后,以甘肃仓储不足,可以用捐监粮米救济灾民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后者请示朝廷得到批准。甘肃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又有了捐监。但这次捐监,王亶望改变之前的方法,让监生将应捐的豆麦,折算为白银,就这样,捐监由粮米变成了白银。为王亶望以及各级官员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同时,他还调亲信蒋全迪任兰州知府,专门处理捐监事务。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全省官员都面临死刑,皇帝被迫修改法律

王蒋两人商议后,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上报灾情的轻重,制定收卷数额。然后让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命令各县照单开赈,这便是“冒赈”。两人又商议设立“坐省长随”办法,坐镇兰州,收受银两。各县送给王亶望充冒灾赈的银两,按照“坐省长随”的办法送进。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曾阻止过此事,终究没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与他们为伍,还变本加厉,勒索银两。甘肃官场当时有一句话:“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这是对王亶望们贿赂情形的真实写照。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阿桂将王亶望等人在甘肃省折收捐纳、冒销赈粮等违法行为如实上报。据了解,此案涉及到的甘肃官员达113人,甘肃全省官吏无不染指;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这些官员贪污的具体数字,不得而知。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全省官员都面临死刑,皇帝被迫修改法律

乾隆非常愤怒,于乾隆四十六年七月三十日下旨将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王廷赞绞死。八月十八日,乾隆又处理了其他官员。到当年十月份时,陆续被押到刑场正法的官员多达56人,加上流放的46人,甘肃省的官员几乎没有了。

其实,被流放的46个甘肃官员,以及等待处理的官员,是乾隆修改法律后才侥幸活下来。按照当时的法律,官员贪污一千两银子以上的都要被关进大牢,然后处斩。但“甘肃冒赈案”牵涉的官员实在是太多,如果把他们都杀了,必定会影响地方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乾隆只好将法律修改为:贪污两万两以上的官员立即处死;一万到两万之间的,流放;一万两以下的,等候处理。即使这样,被处理的官员都有这么多,如果乾隆不“放宽”政策,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不言而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