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为什么既是大明功臣亦是千古罪人

熟悉明史的朋友大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与杨一清和李东阳被时人并称为“楚地三杰”,又与王恕和马文升被后人合称为“弘治三君子”,他清廉高古,政绩卓著,整治军备,辅佐明孝宗朱佑樘成就了“弘治中兴”,他就是刘大夏。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为什么既是大明功臣亦是千古罪人

但是在后人的评价中,虽然有不少人将他视为大明弘治年间居功至伟的功臣之一,但是也有不少人将他视为大明王朝的罪人,甚至将他称为中国华夏民族的罪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缘由,详细讲述一下刘大夏此人的功过是非。

一、刘大夏的生平

刘大夏的出身就不简单,刘大夏的祖籍应是山东东平,而他的十一世祖刘宝曾经在宋朝宋高宗时期担任都统制,曾经跟随着岳飞平定了杨么起义,由此可见刘大夏在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也是颇有渊源的,不过刘大夏的十一世祖刘宝在岳飞被冤死之后辞去了官职并定居于华容,但是按照古代宗族族谱记载的尿性,这样的族谱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水分,但依然掩盖不了刘大夏的家族背景。

刘大夏的父亲名叫刘仁宅,曾在永乐皇帝时期,及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考中了举人,并曾经担任过瑞昌知县,又任职过浙江道御史,后来又做到了广西按察副使,而刘大夏则是出生于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436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使得你没听错,好像是西方的圣诞节,而幼时的刘大夏名字还叫瑞昌保,尚且年幼的刘大夏就体现出不少的聪颖和灵性来,六岁的时候曾经和父亲进京,时任大学士的杨溥见到了年幼的刘大夏就曾经啧啧称奇,并且说:“这孩子日后说不定可以做到我这个位置上”,并将他的名字定为“大夏”,并把自己家族中的女孩子许配给他。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为什么既是大明功臣亦是千古罪人

杨溥的预言应验了,天顺三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459年,刘大夏中了当年湖光乡试的第一名,紧接着在天顺八年的时候,刘大夏又考中了进士,并当选为庶吉士,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元年,翰林院希望可以留刘大夏在翰林院间任职,翰林院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养老”的部门,虽然油水不多、实权不大,但是胜在稳定,基本上当官的在翰林院混几年不错的待遇,基本上到老了就可以衣锦还乡,待遇不错,而且毕竟是京官,政治地位还是不错的。但是刘大夏拒绝了安逸,选择出任吏职,于是出任了兵部职方司主事,之后不久便又调升为职方司郎中。

二、居功至伟,忠直敢言

刘大夏精通兵事,整顿了军饷制度,为边军的防务整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不断革除兵政的弊端,一度阻止了不少不必要的战士,减轻了百姓和边军的负担,并改良军备使得边防趋于安定。

刘大夏调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后,后黎朝的圣宗黎灏被当时的老挝打败,好战且邀功心切的汪直想趁机攻克黎灏,但是毫无疑问,在当时如果放任汪直去攻打,一来粮饷不济,二来祸及百姓,三来又会使番邦属国寒心,于是在汪直上书明宪宗并讨要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的文书,但是当时的刘大夏则是冒死将这文书藏了起来怎么要都不给,并私下劝当时的兵部尚书余子俊说:“一旦这场兵祸开始,西南立刻就完了。”余子俊这才醒悟,急忙叫停了此事。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为什么既是大明功臣亦是千古罪人

虽然刘大夏忠直敢言,但是他这一性格和作风也使得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折。当时的朝鲜李朝向大明朝入贡一般都是从鸦鹘关进入大明国境,但是突然有一次请求从鸭绿江进入,原本朝廷是想同意的,但是敏锐的刘大夏立刻感觉到其中的蹊跷:“祖宗们制定入境路线时对于鸭绿江的通道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依然让朝鲜从鸦鹘关进入迂回好几个大镇,肯定是有深意的,现在李朝这时候要求从鸭绿江进入,一定有什么蹊跷,绝对不能轻易答应。”虽然刘大夏据理力争获得了朝廷的许可,但是不少大臣因此失了颜面,对刘大夏心怀不满,而宫中宦官阿九的哥哥曾经担任京卫经历,因为犯了罪而被刘大夏处以笞刑,阿九怀恨在心,趁此机会向明宪宗进了谗言,使得刘大夏被抓进了诏狱,经过东厂审讯之后也未得出什么结果,最后还是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相救才保全了性命,刘大夏被判处杖二十之后才获得了释放。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为什么既是大明功臣亦是千古罪人

三、功莫大焉,罪莫大焉

虽然刘大夏居功至伟,忠直敢言,曾经为大明王朝的行政与边备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人的思想过于守成持重,极为保守,对待很多边防战事都是以“能不打就不打”为原则的,对待很多边备事务也总是想从行政方面下手,尽量的避免战事,但是好的军队毕竟都是打出来的,刘大夏这种过于保守的思路虽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军克扣、吃空饷和兵权的问题,但是一系列免战政策也使得边防军日益松懈,并极大的削弱了一些武臣势力,使得军队缺乏经验老成的良将。

另一方面,在明宪宗时期,有一些太监劝明宪宗去效仿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估计是有些太监也开始做起了“郑和梦”才想方设法劝明宪宗也搞一搞“下西洋”,但是当时的大明很难称得上是“强盛”,“下西洋”无异于是劳民伤财,明朝的一些史籍,比如严从简所撰写的《殊域周咨录》和万表的《灼艾余集》就曾经记载说刘大夏为了避免“下西洋”的劳民伤财而藏匿了“郑和海图”,而在顾起元所写的《客座赘语》中则是说刘大夏将“郑和海图”付之一炬——烧毁了。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为什么既是大明功臣亦是千古罪人

“郑和海图”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档案,其中包括了大量先进的造船图纸、航海路线、海战实录、番邦地理,无论刘大夏是将“郑和海图”烧掉了还是藏起来了,此举无疑是将大明无数代人的心血付之一炬,大明朝在航海、海战以及造船领域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落后百年不止,中国航海技术、海战思想、造船技术出现了断层,刘大夏作为“片板不得下海”的推动者毫无疑问在这件事上是有罪的,失去了大量航海技术和发展的中国毫无疑问在后期的一系列列强入侵中失去了自己的护盾,而刘大夏虽然是大明一代忠直之臣,即使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蛋挞液仍然难逃“华夏罪人”之名。

参考资料:

《灼艾余集》、《兵部尚书刘公大夏传》、《殊域周咨录》、《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七》、《今献备遗·卷三十一》、《国琛集·下卷》、《先进遗风·卷上》、《客座赘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