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唐诗翻译成契丹语,读起来是这样的

两宋期间,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朝并立”的情况,在两宋以北、以西出现了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多个强盛的政权,在与之对立的过程中,北宋和南宋虽然长期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中原文明却在这几个政权中得到了尊重。

契丹、女真以及党项民族曾经长期处于奴隶制甚至原始社会,他们见过之后纷纷学习了中原的文明创建制度,并且以宋朝为楷模,发展自己的文明。他们均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自己的文字,虽然这些文字看起来都怪怪的,并且都早就已经废除不用或者失传,但是他们也都曾经是中原大地上闪耀的明星。

当唐诗翻译成契丹语,读起来是这样的

在这几个民族中,契丹族的文化发展是迅速的,与西夏和金国相比,契丹人有一个学习中原文明的天然优势,那就是他们拥有燕云十六州。这片土地上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有着高度文明,并且从事农耕的汉人,契丹人为了统治这片区域,而专门设置了“南面官”,施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一国两制”吧。

当唐诗翻译成契丹语,读起来是这样的

契丹人是打心眼里尊重中原文明的,比如《辽史》中就有这么一处记载: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时,就已经下定决心将儒家确定为辽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辽国灭后晋之后,不仅仅夺取了后晋的土地,更是将千百年间存放于皇宫之中的图书、利器等等都转移到了辽国,这些都成为辽国发展文明的蓝本。

当唐诗翻译成契丹语,读起来是这样的

辽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后,两国解除了长期的敌对关系,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交往,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向宋朝学习文化。洪迈曾经在他的《夷坚志》中写道:“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字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二三字者。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云‘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书上老鸦做’。”由此可见,唐朝诗人贾岛的诗,在辽国曾经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辽国对中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苏轼曾经和辽国的使者一同饮酒,期间辽国使者竟然北宋了一句“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苏轼当场就结舌瞠目,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激动不已地说:“这不是我写的诗吗?都传到你们辽国去了?”

辽国本身曾经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只可惜其文字和语言一同随着辽国的灭亡而消失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契丹文几乎都是来自石刻和其他铭文,而它们的破译则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