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导语:历史上为何出现那么多错误论述和不正确评价,从人的主观感情因素,儒家思想影响,经典史籍观点,历史小说过分演绎和推理等因素进行分析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十分清楚,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历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史料,记载当中有许多的错误,甚至还有许多历史观点是相互矛盾的。虽然中国古代历史被誉为是整个世界文化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被中断的历史,但是这却并不能够表明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没有记载的空白,这些空白同样让人们无法去窥探历史的全貌。

再者,很多的史书当中,对于一些人的评价也是不够客观、不够立体,严重的甚至会推翻一个人原本的形象。那么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论述呢?在我们官方认证的一些正规史料记载的书目当中,又为何会出现许多的记录矛盾呢?后世人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又为什么不够正确呢?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我们今天就来正经地看一下这几个问题,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后世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到底是哪些因素让我们没有办法去窥探真正的历史?不过遗憾的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基本上都是人力不可控制的。

史料受记述者主观感情的影响(主观因素)

第一点就是我们官方所承认的史料的记述者主观感情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下《史记》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史记》曾经被鲁迅评价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历史记载的经典作品,它所记录的一些历史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具有着重大的价值和作用,但即使这样的一部经典的著作,它里面的一些记录或者说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都没有办法脱离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影响。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了解一下。

司马迁因崇拜李广,而对他进行夸大记述

第一个是有关于李广的事件,提起李广,可能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这一生都没有能够被封侯,这也让李广总是低了卫青和霍去病一头,而在司马迁的记录当中,他将这样的遗憾抒发的淋漓尽致。司马迁本人对于李广是非常喜爱并且尊崇,所以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他将绝大部分的笔墨都给了李广,可以说对李广这个人物的刻画是非常饱满的,而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人则是轻描淡写。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段历史的记录当中,司马迁对于李广难封这样的一件事是愤愤不平的,但是实际上呢?李广没有被封侯真的是一件遗憾吗?其实并不是的。我们如果真的细究那段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李广这个人所创造的功勋还没有能够达到被封侯的地步。

有人说李广之所以没能够创造更多的功劳,那是因为汉武帝更加的重用卫青和霍去病,没有给他更多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观点的错误。

首先,对于汉武帝这个人来讲,他的最大的目标或者说根本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定,就是为了能够将匈奴驱逐出大汉王朝的边境,谁能够更好地为他实现这个目标,那谁自然就是他首要任用的人选,所以对于汉武帝来讲,是选择卫青、霍去病,还是选择李广,其实并没有多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其次,李广这个人在军事才能上也是当真比不过卫青和霍去病的。李广比较喜欢的是独来独往,在作战的过程当中很少顾及自己的部队,所以因为他很多次的孤军深入导致部队战败,甚至导致自己被活捉,试问这样的人,汉武帝能够将整个国家的重任担负在他的身上吗?自然是不可以的。

第三,李广这个人的人品是有问题的。在许多史料当中记载,李广曾经在一次酒醉之后耽误了回城的时间,便被守城的霸陵卫给拦了下来,自此之后,他便怀恨在心,等到自己升官之后就寻了一个由头,将曾经拦截他的霸陵卫给杀害了!李广将一个本分的执行自己职责的护卫,因为一点私仇就私自杀害,这一点自然就出卖了李广的人品。

所以综合上述的三方面来看,单纯的从军事能力上来讲,他是敌不过卫青和霍去病的,自然而然的他创立的功勋也就比不过前面的两个人;再者,他在人品上是有问题的,其实这样的大臣很难被任用的。

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许多的皇帝都可以包容自己的缺点,但是他绝对不会将国家的重任委托在一个缺点十分明显的臣子身上,这是古代历史社会的现实。所以李广没有能够被封侯,并不是因为他功劳达到了可是却少了封侯的遗憾,而是他本身就没有被封侯的资格,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司马迁对于李广的功劳过于夸大了。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司马迁为荆轲镶金边

第二个事件则是荆轲刺秦,司马迁本身作为一个大汉的臣子,对于前朝自然是嗤之以鼻的,所以首先他对想要颠覆秦国统治的荆轲就有一种本能的崇尚;其次,他夸大了荆轲的本领,我们在荆轲刺秦王这篇记载当中,可以看到他流露出来的敬慕之情,同时他也本能地赞赏了这样的刺客行为,但是实际上荆轲的这种做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我们先不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单凭借着一人一匕首就想改变天下局势的想法就是十分幼稚的,可是太史公依旧通过自己的主观情感为荆轲镶了一个金边。

所以通过上述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正史当中的很多历史记述都是受到作者主观感情的影响的,以至于后来人在读历史的时候会受到一些蒙蔽。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史料记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客观因素)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的需要。我们都知道,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就是以儒家学说为尊的,儒家的思想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但是在儒家学说的掌控之下,许多的过往事件都被扭曲化了,尤其是人们对于秦朝这个王朝的敌视。

实际上秦朝才是整个中国历史社会的正统起源,如果没有这个王朝,就没有后来的汉朝,没有宋元明清,但是在儒家学说的指导之下,尤其是又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之下,许多的儒家弟子非常热衷于诋毁秦朝,以至于在后世的发展进程当中,人们对于这个历史王朝有着本能的歧视。

而这一点也在后来许多的论证当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掌控,因为一个社会如果想要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需要一种思想进行引导,我们不能够否认儒家学说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更不能否认他对社会安定的维持作用,但是每一种学说都是有利有弊的,我们想要去享受它的利处,就必须要承受它的弊端。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因此,在这种思想需要的引导之下,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了它所叙述的那种君臣关系,尤其是在后来儒学被发展成了理学之后,整个社会的禁锢和束缚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之下,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被扭曲的也就更加的严重了。

经典史籍的观点对后世人产生影响

一些经典史籍所展示出来的观点对于后世人们的影响。针对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下其中比较特点鲜明的《阿房宫赋》,很多人在读到杜牧的《阿房宫赋》之后,对于秦朝这个王朝更加的嗤之以鼻,对于它的横征暴敛和奢靡的生活更是批判有加,但是实际上阿房宫并没有建成。

杜牧写《阿房宫赋》主要目的是劝谏唐玄宗

杜牧所说的“骊山北构而西折,覆压三百余里”,只不过是他自己的想象而已,而杜牧之所以会写一篇《阿房宫赋》,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论证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去劝谏唐玄宗。

因为在杜牧所处的那个历史时间段内,唐玄宗痴迷与杨贵妃,不惜大兴土木为杨贵妃建造华清宫,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是唐玄宗时本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可其却没有意识到这个王朝存在的弊端和潜在的危险依旧是大兴土木,只为了博红颜一笑,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为杜牧那样的文人所不齿的。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因此,为了劝谏唐玄宗,为了让他明白痴迷于一个女子的坏处,杜牧便以阿房宫来类指华清宫,写下了《阿房宫赋》来进行劝谏,但是实际上阿旁宫只是一个存在幻想中的词而已。

可是杜牧没有声明这一点,以至于许多的后来人都将阿旁宫当成是一座真正建成的宫殿,再加上之前史官对于项羽火烧咸阳的一些记录,更让人们觉得阿旁宫已经在大火当中毁于一旦,甚至更加的对于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幻想不止,所以才有了后来人的多种指责。

历史史料受到历史小说断章取义和过分推演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一些历史小说的断章取义或者说过分的推演。在这其中最有名的应该要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我们没有办法去否定《三国演义》三的文学价值,能够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然能够彰显它在文学界的地位。

《三国演义》站在亲刘贬曹的角度

但是在历史方面却并不值得研究,因为它有关于三国的很多记载都是错误的,鲁迅就曾经说过在这本书当中“状刘备之仁近乎假,状诸葛之智近乎妖”,过分地将诸葛亮的智谋扩大化,同时过分地将曹操奸诈化,并且他还扭曲了历史上周瑜的真正形象。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再者,作者又是站在亲刘贬曹的境地上去书写的这样一本小说,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异常明显,再加上这本小说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所以后来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出自于《三国演义》,自然而然的那段历史的真正发展进程也就只能够在少数人们的心目当中推演了。

所以这样的历史小说对于历史真实面目的影响也是十分的强大的。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话就会发现许多的漏洞,比如说在《三国演义》当中用了大量笔墨去描绘的三顾茅庐,在,《三国志》当中仅用了五个字来概括叫做“凡三往,乃见”。

而我们在其他的许多历史史料的记载当中,也并没有找到关于三顾茅庐的具体刻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三顾茅庐并,不是一个值得后世人们去推就的历史事件。但是在历史小说当中却可以成为为作品添彩的故事,因此,后来人对于三顾茅庐,也就是津津乐道的了。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再比如说周瑜这个人,苏轼曾说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其实是对周瑜比较恰当的描述,许多的历史学家们将周瑜看成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儒将,并不像《三国演义》当中所描述的那么心胸狭隘。所以,历史小说的问世对于真正的历史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综述

笔者认为,历史的真相其实会被很多的因素所左右,真实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后来人永远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去还原。

其实话说回来,去探究历史的真相也并没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只要我们能够从历史当中去收获自己的感悟就足够了,毕竟历史是一个用来启发后人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让人们咬文嚼字的故事,它所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让人们去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就是让后世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那样的历史事件当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收获到自己的感慨。

历史为何出现错误论述多?从李广难封,阿房宫赋,三国演义分析

所以过分地去深究历史的真相,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够忘记历史或者说去造谣历史,因为历史在迷茫的同时也是严肃的,更是需要被后来人尊重的。

一个文明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它的发展历史,就失去了被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承,这样没有历史底蕴的国家是不能够长久地存在在世界的发展进程当中的,因为它们没有文化上的凝聚力,也没有历史方面的掌控力,试问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拿什么去竞争呢?又拿什么去约束自己的民众呢?所以我们现代人既不能过分地追究历史的具体真相,也要尊重历史、发展历史、传承历史。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过秦论》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