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卢明专栏|殷墟记

卢明专栏|殷墟记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豫北与我所在的鲁西南相邻,所以游览较多。这一次,我来到了安阳。

安阳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一条洹河横穿东西,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地理形势非常重要,历史文化特别丰富,是七朝古都、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吸引世人的还是作为商朝都城的殷墟,这里是唯一一座有历史记载并被甲骨文及出土文物证实的商都。

殷墟处于安阳城西北小屯村及附近区域。那条洹河自西部山区流来,象一条迎风飞舞的丝带,打着弯向东飘去。河道由东西向转折为南北向形成半包围结构,怀抱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在洹河对岸,则由另一个河弯怀抱着殷墟王陵遗址区。

博物苑主要区域略呈南北向长方形,其西侧南部有一块东西向长条形区域,又使整个搏物院像个古代的戈头。殷墟大门红色木质,像三个并列的“开”字,中间稍高,两侧稍低,“开”字之间空出的两个方形区域各有一圆形玉龙图案。这种设计一下子就把人们的视点由现代拉到了古代。进入大门即可看到兴趣世闻名的司母戊鼎,该鼎现存北京国家博物馆,这里看到的则是放大了的仿品,大概有两人高,足以震憾游人。

司母戊鼎之北,有座东西延展的高大宫殿,宫殿建于商代宫殿基址之上,按照与文献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样式仿建,就是在垫高的土台上,用木材做梁、檩、椽做成建筑骨架,殿顶四面出坡,两重屋檐。茅草苫盖的殿顶,一下子就和明清时期的殿堂区别开来。

殷墟博物馆在仿古大殿东南方。沿着坡道盘曲下行,脚下是中国朝代延进的标志,一路走来,就像穿越时光遂道,当你走到商代刻线的时候,也就进入了展区大门。宽大的厅堂中澄澈的清水涵养着一片龟甲样摆件,一方石版上记刻有董作宾先生书写的甲骨文七绝。此后参观的展厅里全是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鼎、彝、尊、斚无所不有,金、玉、陶、石,无所不存,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接。通过参观,我知道了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知道了自上世纪初至今一百多年殷墟及甲骨文发掘整理的历史过程,知道了“甲骨四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的重大研究成果。

出博物馆,又看了碑林和甲骨文窖穴。碑林石碑由甲骨文写就,能直观感受中国最早文字的气韵。窖穴指1936年发现的灰坑,一次发掘甲骨一万余片,因而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

殷墟古物多为存留的建筑基址,上面用木桩标明地基及柱础的位置。基址间杂列着不少殉葬坑,透过地上盖着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埋着的车马、殉人、殉狗等内容。商代重视祭祠天地先人,逢祭即杀人杀畜为殉,这让人看到奴隶社会残酷的一面。

博物苑西南角有妇好墓,此墓发掘于1976年。“好”是她的名,“妇”则表明夫人身份。妇好死后谥为“辛”,被后代商王称为“后母辛”。尽管武丁有60多位妻子,但妇好是他的第一位王后,受武丁深爱。她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带领商朝军队南征北讨,为商朝开疆扩土立下赫赫战功。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不少可称为青铜之最,墓前的妇好雕像则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认知。

到殷墟,与三千年前的先人近距离接触,收获很大。喜欢书法的不可不来殷墟,喜欢文化的最好都来感受感受!

卢明专栏|殷墟记
卢明专栏|殷墟记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