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1947年某天的湖北黄安七里坪,乡亲们一如既往地辛勤劳作着,但此刻的村里却来了一位古怪的人,他左顾右盼,似在找什么人,终于,他在一处破败的草屋前停了下来,再三犹豫后,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敲响了木门。

几分钟后,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妇人缓缓开了门,见此来人,连忙问道:“长官,你找谁?”青年见状,忽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喊道:“娘、娘,我是你们的儿子啊”,显然,老妇人被眼前的情况吓了一跳,不敢置信地说:“长官,我的儿子早就死在了战场上了。”

“娘,真的是我,我就是十八年前一声不响跑去当兵的你们的不孝子郑国仲啊!”一句话,让年过花甲的老人彻底泪目,随后两人紧紧相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错乱的年代一探究竟。

此间少年,满腔热血,只为报国

1913年湖北黄安七里坪的老郑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孩子的到来,让郑家夫妇很是高兴,但是高兴之余,不免又沮丧担忧起来。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养活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这大家都心知肚明,准确来说,孩子的成长基本全靠造化。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许是这男婴也知道自己于父母而言究竟有多么重要,在衣食难安的农村,竟也安然无恙地长大了。虽然家中贫苦,无法让孩子上学,但父母还是对他寄予厚望,特此为他取名郑国仲。

从小,跟随父母在田间奔跑的郑国仲就明白父母的不易,所以,年纪尚小的他,很早就已经有了赚钱养家糊口的想法,他如是想,亦如是做。1923年,年仅十岁的郑国仲便跑到了裁缝铺里当起了学徒。

在这里,收入虽然微薄,但年幼的郑国仲也仍旧乐在其中。很快,郑国仲凭借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和灵动的双手,就已经将裁缝的技术铭记于心,干起活来也是得心应手。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原本以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就要从此开始了,可是,他却忘了在这样一个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的年代,寻常百姓人家,又有几个拿得出钱来裁制衣裳?

于是,满心雀跃的郑国仲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便又回到了那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回去后,终日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忙碌整日而收获甚少,“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便是最为真实的农村写照。

枯燥乏味的日子一直持续着,直到1927年11月的这天,一件不寻常的事将宁静打破。这日,黄麻起义在湖北取胜的消息迅速在各个地方传开来,14岁的郑国仲初次听到了“红军”这个词,也从大人们谈论中的三言两语中简略的知道了有关红军的事迹,于是年纪尚小的他便萌生出了参军的想法,可是郑家父母并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即使他们再“无知”,也知道那是个“苦命活”,一不小心就有去无回,两人只有这一个孩子,又怎会让他去冒这个险。于是,此事便就此搁浅。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两年后,事态迎来了转机。此时正在地里干活的郑国仲听闻红军正巧在当地征兵,于是他便急忙扔下锄头,去了征兵处。到达目的地后,郑国仲又在一旁周旋了半天,待了解清楚红军状况后,他便坚定地报了名。

看着眼前瘦弱的孩子,征兵员再三询问,但郑国仲每次的答案都是那坚定的一声“是的,我愿意加入红军队伍”。出发前,队伍允许大家临行前再去探望家里一次,但为了不让父母再次反对,郑国仲选择了“沉默”。当然和他同行的还有十里八乡的一些小伙子,于是便让他们代为传话了,此招先斩后奏父母即便不愿也已经再无他法。

枪林弹雨的洗礼,少年蜕变副司令

从坚定选择加入红军的那一刻起,郑国仲就知道此去必定荆棘丛生,艰难困苦。但残酷的现实却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于是,少年每日便更加勤奋刻苦地训练,任凭刺骨的大风如何吹着,磅礴大雨如何拍打在自己身上,少年连眼睛也不曾眨一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练就了一副好体格,亲自上了战场,杀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郑国仲与战友们一次次地冲锋陷阵,赢得了很多场胜利,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战友。蒋介石再三地挑起事端,让郑国仲越发坚定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他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更好的方向,也只有共产党才会真正在意广大百姓的生活。而郑国仲自己也早在入伍后不久就加入了我党。

看着一路走来的战友们逐渐离自己远去,郑国仲只能将心中悲愤化作前进的动力,在战场上为他们杀敌报仇。而他出色的表现一直以来也都被大家看在眼里,几年之内,他便从排长提升为了团长。

1935年,为了不让蒋介石“川陕会剿”奸计得逞,郑国仲奉命率领部队清扫清苍溪、仪陇地带的障碍,以此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嘉陵江。此处敌军严防布守了大量兵力,但郑国仲却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仅用一个团的兵力便将敌人尽数剿灭。长征时期,郑国仲跟随着大部队翻雪山、过草地,终于熬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无数个煎熬的日夜,长征路上留下了一具具忠骨,他们并没有像郑国仲一样幸运,而是永远“沉睡”在了沼泽地和雪山上。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1940年,时任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的郑国仲在团和十四团狮脑山战斗中,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最终取得“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性的全面胜利,立下大功。八路军总部曾为此连续四天发布《捷报》,且总部首长和129师师长均予以了高度评价。彭德怀总司令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总结工作中还特此提出表扬:“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可见,这是一支英勇神武的部队。

后来,白晋战役中,769团负责攻打南关,深知我方所处的不利地位,郑国仲便来了一场智取:先从秦五坡和极子山下的两个碉堡悄悄潜入,在镇上埋伏起来,然后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的突击。最终,四百余名日伪军被歼灭。

1942年5月,日军突袭我方,恰逢我军战前兵力空虚,郑国仲临危受命率领679团赶赴前线。敌人来势汹汹,且经久不衰,为了保存实力,彭德怀与左权将敌前指挥所转移,但在转移过程中左权却不幸中弹身亡,负责打掩护的郑国仲得知此事后,自责不已,左权的不幸离世成了郑国仲心中永远的伤痛。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出击陇海,郑国仲时任第三纵队的副司令。

少小离家“老”大回

1947年,3纵作为刘邓大军的左路军,也跟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了大别山。一路作战,军队还是来到了黄安一带。如此故地,离家18载,叫人怎能不思乡?

在得知郑国仲的情况后,刘邓二人特此批准了他回乡探亲。得到应许后,郑国仲怀着激动的心情便快马加鞭赶了回去。可是当他再次回到了那个儿时记忆的住所时,父母的反应却让他潸然泪下。

这个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化成灰他也记得。凭借着儿时的记忆,郑国仲很快就找到了那个茅草屋,可是,看着近在眼前的房子,他却迟疑了,他害怕年迈的父母早已不认识他,更害怕在自己离开的这些岁月里,父母有个三长两短……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他在心里想了很多遍,最终还是鼓足勇气,敲响了那扇木门。几分钟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妇人才缓缓开了门,看清来人后,老妇人赶忙问“长官,你找谁?”不料下一刻,眼前的男子却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着“娘、娘……”,此情此景,着实吓坏了老人,赶忙拉他起来,并说道:长官,我的儿子早就死在战场上了。郑国仲赶忙解释:娘,我就是你们那个“不争气”的儿子郑国仲。话音刚落,老人的泪水便流了下来。

门口的响动也惊动了屋内的郑父,他出来一看,这正是自己“消失”了十八年的儿子啊,那模样,虽然便了些,可是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再顾不得什么,老人上前去,三人便紧紧抱在了一起……

后来,新中国成立,郑国仲曾先后担任了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海军训练基地司令员、海军东舰队司令员,以及海军副司令。并且,在五五年的授衔仪式上,郑国仲被授予少将衔,1988年授上将衔。

儿子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长官你找谁?

自从郑国仲回了老家后,便一直将父母带在身边,毕竟父母都已年迈,需要人在身边照料,而且自己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所以无论自己去哪,身边都会带着二人。

小结

自古忠义难两全,忠孝又何尝不是呢?为人民服务的各行人员,谁人不是难以顾全两方?如今的条件好了,但对于军人、消防员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来说,他们在为国为民奉献之时,家庭问题仍旧难以顾及。

当然,我们也看到,国家和社会各界这些年来也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这毕竟不是小问题,解决起来仍旧有些棘手,唯愿此后,大家都能更近一步,让这些英雄的家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最大的保障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