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央苏区的红军经过整整两年的长征、转战了14个省,终于在陕西会宁会师,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也开始红军的新征程。

两年的长征路上,红军不缺少慷慨悲壮、感人涕下的故事,1934年10月发生在贵州的红军故事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根据资料记载,曾经有100多名红军被敌人逼到了山上,然而之后便再无下落,没有活着的人,更不见牺牲者的尸体。后人寻访的时候发现,当地不仅没有听说过这些红军的故事,就连故事中的那座山都不曾出现过。

这座和百余名红军一起消失的大山究竟是怎么回事,党史研究专家终于在事件发生的70年后得到了答案。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红军简笔画

1934年8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尚未结束,但红军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长期处于下风状态。苏区根据地的缩小让红军采取分兵抵制的方式,仍然未能阻止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红七军团先一步作为抗日先遣队绕道闽浙皖赣边迂回挺进,没能牵制住国民党的援军,红六军团近万人则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和政委王震的带领下前往黔东根据地与贺龙部队汇合。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任弼时与妻子

红六军团从8月7日出发,途中经历敌人的重重阻挠,且战且进,在10月5日进入贵州省石阡县境内。红六军团按照朱德总司令部署的路线前进,没想到正好迎面遇上了与湘、黔军阀会合的桂系军队。

10月7日这天,红六军团与敌人在贵州石阡县的甘溪地区进行了一场遭遇战,湘、黔、桂三方已经达到了24个团的兵力,而且装备齐全,连日奔波的红六军团毫无胜算。

萧克当机立断,让18师的52团负责掩护军团主力部队撤退,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随军作战。龙云当时已经是和粟裕齐名的红军战将,萧克对他是十分放心的。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红六军团18师师长龙云,1936年牺牲于国民党手中,年仅32岁

龙云没有辜负上级的期望,带领52团成功掩护主力转移,并将敌人的火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这边。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后,龙云才带着52团进行追赶,却在龙塘的朱家坝路口被敌人的援军拦住了。

52团只能就地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双方鏖战几个小时都没能分出胜负。幸好萧克派了49团回头对52团进行增援,前后夹击之下才在敌人的防御中撕开一道口子,让52团顺利突围。

然而敌人在身后紧追不舍,龙云又脱离了49团的掩护,决定往西前进,与北上的主力部队错开方向,也让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往西而去。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红军阻击敌人

52团成功吸引了所有的敌人,却因为人生地不熟而一直在龙塘镇附近打转,而队伍中的战斗减员情况也非常严重,仅仅剩下400来人。

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国统区,国民党反动派不遗余力地抹黑红军形象,将红军和中共说成青面獠牙的赤发恶鬼,导致了甘溪许多百姓都没有给52团提供帮助,反而家家紧闭门户。

10月16日,龙云和田海清带着52团剩下的人在山间摸索良久,终于遇到一个愿意给他们带路的村民。这个好心的村民将52团引上了被附近居民称为“困牛山”的一座大山上。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在困牛山悬崖的红军

困牛山三面环水,只有一个方向能上去,而村民们的牛时常在山上走失,因此被称为“困牛山”。52团上山后,认为这是红军主力部队的敌人也紧随其后。这时候部队再次兵分两路,龙云带着200余名战士趁敌人不注意下山。

又经过月余的跋涉,龙云终于追上了红六军团的大部队,并成功与黔东根据地的贺龙三军团会合,继续和国民党斗智斗勇。然而被引到困牛山上的200人却从此失去了踪迹,不仅没有一名战士回来报信,就连红军后来回去寻找,发现所谓的困牛山都不存在。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随着长征胜利、抗战胜利、解放全国乃至新中国成立,红六军团的老战士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们,多次派人到石阡县一带进行打听,还委托了军史调查专家进行专访。

然而石阡县当地的群众纷纷表示自己毫不知情,偶尔有人听说过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却根本不清楚战斗双方的身份和最终下落,困牛山这个名字更是没听说过。

军史专家十年后又重新走访了一遍在石阡县的寻访之路,依旧没有任何线索,困牛山和那200名战士仿佛凭空消失,不曾出现在任何人的记忆里。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左下角的红色箭头处为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

2002年,石阡县党史研究室的副主任杨又铸在人大会议中关注到了红军在这里战斗的情况。作为一名党史研究爱好者,杨又铸顺着资料进行了询查,却没有在县志或党史中发现更多的记载,红军作战的故事戛然而止。

杨又铸亲自到石阡县寻找困牛山,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口中得知龙塘镇有一座符合描述的大山。于是杨又铸和研究室的同志一起住在了龙塘镇,杨又铸本人则每天乘坐村民专用的班车,通过和他们闲聊获取信息。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困牛山

杨又铸的行动持续了整整两年,期间整理了不少资料,也找到了几位跟着龙云一起从困牛山撤退的老红军和红军后人,虽然仍旧没有山上那批红军战士的下落,却得知了甘溪槽村这个关键线索。

根据村民叙述,甘溪槽村会在每年的重阳节进行公开祭祀,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参加。如果是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甘溪槽村全村同宗的可能性不太大,杨又铸直接联想到了失踪的红军战士。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祭奠红军烈士

杨又铸和几位同事一起到甘溪槽村进行走访调查,渐渐从村民的口中拼凑出了一个真相:村民们祭祀的正是在困牛山上牺牲的红军战士们,他们在1934年的牺牲无比悲壮而又令人感动。

师长龙云带领200多名战士离开后,剩下200人在田海清的带领下向山顶撤退。由于部队前一天买油时把桐油当成了食用油,导致部队许多战士都拉肚子,战斗力也被削弱,团长田海清就在撤退途中壮烈牺牲。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困牛山舞台剧

剩下的战士们一步步退到了虎井沟300米长的悬崖边,但他们始终不敢对着敌人开枪。原因就在于这些狡猾的反动派抓了很多当地的老百姓做盾牌,放在队伍的最前列,导致爱护百姓的红军束手无策,只能一步步退向悬崖边。

170余名战士端着枪和敌人对峙,半天听不到一声枪响。一个连长打破了沉寂,对战士们大喊“宁死不做俘虏!”,随后便把枪弹扔到了悬崖下面,纵身一跃,之后的红军战士们一个个跟随连长的壮举,全部选择了跳崖,宁可自杀,也不肯向老百姓开一枪。

甘溪槽村的很多人都听老一辈的讲过当时的情景,他们听到枪声后曾经偷偷地躲在家里往对面的山上看,只见很多人一起跳下悬崖,还都是一群年轻的娃儿。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根据见过红军尸体的老人回忆,崖下的红军约莫有百来个,有散开的,也有一堆一堆的,还有一个红军跳下去的时候屁股坐在了树桩上,死状十分惨烈。

被国民党释放的村民们自发对红军进行救治,一共有十几名幸存的红军战士被带回了村里,因年纪小、拉肚子而虚弱无力的陈世荣就是幸存者之一。

陈世荣原名何步荣,当年只有19岁,是52团的司号员,跳崖时被一根树藤挂住,意识还是清醒的。陈世荣等到天黑,判断敌人已经撤退才攀着树藤爬了出来,没走多远就遇到了土匪。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陈世荣

土匪准备杀掉陈世荣时,一个路过的地主开口相劝:“他还是个娃娃,杀他搞哪样”。陈世荣因此死里逃生,身上的伤口却已经溃烂生蛆,后来被马槽溪村一个叫陈国善的人收养,就此改名陈世荣,定居在这里。

被救回来的其他红军战士有几个人选择了回去寻找部队,也有几个人和陈世荣一样留在了村里生活。他们和村里的百姓一起为虎井沟悬崖下的红军收纳尸骨,并把红军的感人事迹讲给大家听,完全不惧国民政府的威胁。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当地为跳崖红军做的记号

新中国成立后,陈世荣还当上了农会主任和大队书记。陈世荣经常对自己的儿子怀念曾经的红军生活,给他唱了很多红军的歌,每年还会和附近的幸存战友一起祭奠自己牺牲的战友们。

52团100多名红军集体跳崖的事件是中国革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跳崖事件,处于石阡县和思南县交界处的困牛山村是唯一直到这段故事的知情人,但两地的县政府都没有记载这段历史,而红军跳崖的故事就在老人、小孩的口口相传中一直流传着。

困牛山村公社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到崖底的大河中打捞过红军尸骨,村里人每到清明和重阳都会自发地道虎井沟的岩石便进行烧纸祭拜,长年累月下来,那一块的岩石都被熏得漆黑。

1934年上百红军与大山神秘“失踪”,70年后,一山村揭开感人真相

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困牛山红军跳崖的真相被揭晓之后,当地的政府于红军后代一起修建了纪念碑,上面还有萧克亲自题写的碑名,而相应的碑文、传记和资料也逐渐丰富起来,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们不再默默无闻,如今硝烟不再,但52团跳崖红军的精神永存,他们被困牛村和甘溪槽村以外更多的人记在了心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