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诗鉴:朱子清先生的评论风格

作者:海角霜天

朱子清用散文作为我们的标题,尤其是背面。然而,散文的名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朱子清在其他领域的才华,比如他的诗学。朱子清有作品2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学术研究等。1953年思想开明的书店的大部分收入出版了四卷《朱子清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收藏、整理并出版了朱子清的著作六卷。虽然朱子清在五四乐章后开始写新诗,但秦淮河在1923年出版的《桨声光影》中,展现了散文创作的天赋。从那时起,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子清成为当时著名的散文家。

《新诗》是一本薄薄的书,三联书店1984年按作家书屋1947年版印刷。《新诗》写于1944年,其中前两篇《新诗进展》和《解释诗》写于1936年,其他文章写于1943年,共15条,附录1篇。在序列中,朱子清谈到了写这本书的起源,感谢李格天先生和李光天先生的指导。李光天是众所周知的,但李格天很奇怪,后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李格天是中国文艺界反敌协会成都分会会长,而叶胜涛是《笔录》的联合主编。他毕业于中央航空学校,主修飞行。毕业后,他担任飞行教官,并在与入侵的日本人的六次战斗中被授予抗日战争勋章。他是专著《如何学会飞翔》的作者,牧野的书《过去的笑话选集》、《两个脚印》(小说)和《克拉梅之歌》(诗歌)的主编。

新诗鉴:朱子清先生的评论风格

在《新文学系》中,朱子清先生说,他想看看这位新诗人如何"把自己从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如何学习新语言,如何找到新世界"。"他仍然在《新诗》中做这项工作。告诉我们,"各种诗,只要是真诚的诗就可以共存。"的确,诗人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人我不分辨,一致,人生经历完全升华的文学经验,没有败类,只有纯粹简单。诗人以敏锐、富有同情心的眼光,对周围的人、事物的细腻观察,努力将平凡的事物从死河床提升到想象的高度,给人一种全新的美的享受。

《新诗》的开篇,首先肯定了新诗的进步,"新诗在进行中"。很多人看新诗读新诗比十多年前还多,而书店老板不欢迎新诗集,所以他们悲观,说新诗不能,没有出路。有一条路,但慢慢开辟,只有十二十年的工作才会想开辟出国家康庄新路的诗歌,太尖锐了。在回应一些"非诗意"的评论时,朱子清说:"为什么不放宽诗歌的定义,两种类型的兼容性,放弃正统观念,省去一些无效的争议呢?""兼容性是一个关键词,一直是文学争论的焦点,是缺乏兼容性和包容性的大亨,就像鸡虫之争一样。朱子清从5月4日来,地平线宽广,天气遥远,不是那种必须报告绍兴师傅弟子的可比性。

新诗鉴:朱子清先生的评论风格

作为一个诗人,最有效的还取决于他的"诗歌"之旅。在这方面,朱子清先生做了非常成功的工作,他进行了一系列新诗史上的精彩解读和分析。虽然诗歌的特点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状态,这并不总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体验中,但仔细的解释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诗歌需要面向读者,而不仅仅是面向自己。一个伟大的诗人,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精神和精神上的依赖,另一是对观察和经验的理解。朱子清很清楚这个道理,指出"诗境界是一瞬间看到的古尽头,在尘埃中出现千里,在有限的无限中。"

朱子清先生很强,老派功底很深,写出一首老风尚好的诗,比如他的老诗集《玉记》、《聚贤游戏禁食诗钱》。然而,他致力于新诗的发展,并密切关注各种诗歌理论和创作流派。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为百彩的《病夫之恋》和潘牧华、冯雪峰、僧人、王静的四人诗集《湖畔》写过评论。,详细分析他们的风格特征。《新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新诗的创作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为新诗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北京大学学者王伟认为,他的新诗歌理论的核心是:"新诗的现代化"。"

英国评论家博尔顿在《诗歌剖析》一书中曾谈到"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他说:"一般文学意义上,理性形式可以说是满足的。朱子清先生也非常重视诗歌的形式,用一篇专门论述"诗的形式"的文章,他说:"20多年来写新诗和谈新诗是不能放下形式的问题。他特别称赞诗人徐志摩和文亦堂,认为:"徐志摩考验各种外国诗歌,他的才华足以控制这些形式,所以成绩,和使用'无韵体'就能达到自然的地步。温一堂是第一个引起人们对商业机构诗歌的关注的人。法国评论家布冯(1707-1788)说:"智慧的写作意味着智慧的感觉,智慧的思想和智慧的表达。"朱子清先生或许能做到这一点。

新诗鉴:朱子清先生的评论风格

新诗已经完全破旧,老诗也拉开了距离。但是白话是白色的,诗歌变得模糊。所以梁士秋在《新诗风等》一文中说:"新诗运动的早年,我们注重'白话',而不是'诗意',我们努力摆脱旧诗的篱笆,而不是如何筑起新诗的基础。"有鉴于此,不难理解,朱子清先生对新诗艺术最感兴趣的新月诗人的赞美,是批评家本能智力天赋的体现。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这些评论就像屠夫一样。朱子清先生不是,他是一个务实细致的沉思者,他只在炉边的灯下思考着他对评论的欣赏和谨慎的希望,他沿着一位新鲜诗人和散文家组织起来,按实际经验编织他的文章,相比那些不懂诗,甚至不能读懂真诗的"批评家"武断, 这些论文推出了宽广的风格,自然而亲切的风格(九叶诗人唐毅)。

理想的文学评论应该源于愉悦,每一次阅读精神过程都充满了这篇文章的一种特殊的乐趣。《新诗新作文》接近于这种理想状态,不是用大话吓唬人,不是用深奥的理论术语轰炸人。有人说,最伟大的诗歌,应该是那种感情最强的作品,但也要有坚实的内在逻辑结构。好的评论也必须如此,它必须是理性和情感的完美融合。在那个饱受战争蹂躏的时代(1944年),朱子清先生在《诗与诗》、《诗与创立》、《爱国诗》中写下了这样一章,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说出新诗,用情感体温触动新诗,让我们以后读到,有一种月光如水的亲切和温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