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清代的巡抚如果调到京城任某部侍郎,算不算是晋升?这是御史最近在翻阅清代文官制度史料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结合很多实例来看,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拿出来和各位探讨一番。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清代的文官,上自部院大臣,下至各省知县佐贰,在晋升方面都有一套严谨细致的规定,很少出现滥提、乱提的形象。简单地说,就是任何品级的官员晋升都有相应的岗位。

以巡抚来说,向来是在内阁学士、副左都御史、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布政使等岗位中开列挑选,而巡抚升官按例是总督。也就是说,巡抚如果调到京城,担任某部侍郎,不符合人事流程是一种少见的情况。

那么巡抚转侍郎算不算晋升呢?

这个问题需要理性看待,巡抚原品是从二品,但自乾隆以后各省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有了这个加衔,也就成了正二品。不过清代的加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就好比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的道理是一样,加衔和原品还是略有差距的。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以晚清时期的奕劻为例,他在甲申易枢后,被慈禧晋为庆郡王,之后又加恩赠亲王衔,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奕劻才正式晋亲王,及至戊戌政变后,亲王爵得以世袭罔替。这么看来,亲王衔和真正的亲王还是不一样的。

同理,巡抚加兵部侍郎衔,虽然可以理解是为从一品,但从清代官制的角度而言,巡抚还不是“准正二品”官,之所以加兵部侍郎衔,是为了加强巡抚的事权,可以节制当地的绿营武官,赋予军政之权。故很多清代史料中,都将巡抚的品级定为“从二品加正二品衔”,这还是有讲究的。

如此问题也就清楚了,巡抚转为侍郎就是晋升,但这个晋升的幅度很小,一般也不是这么操作的。只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巡抚才会被调到京城任侍郎。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1、皇帝重点培养对象

清代很多巡抚都不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多数属于京城的空降兵。这些人不是科班出身的进士、翰林、官二代,就是根红苗正的贵族王公子弟。由于他们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和潜力,但是资历尚浅,皇帝就会派他们出任一些级别较高的地方官,至少是道员起步。

在地方上任职,能快速地积累行政经验,尤其是一任督抚下来,能够提升资历。但他们只是暂时位列封疆,皇帝对他们有更高的期许,如果不出意外,很快就会调到京城担任各部侍郎、尚书进而入阁拜相,执掌军机。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2、不能胜任疆臣的

巡抚作为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对其个人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清代对督抚的任命比尚书、侍郎要严格得多,考核办法也细致入微。有清一代,全国的八督十五抚的调动频率是很大的,很少有人能在同一省份连续任职的。

那些干得好的巡抚,任满后就会从小省调到中省或是大省,如果政绩十分突出,又很获圣心,那么就会按部就班升任总督。如果总督再干得好,往往还要加上个内阁大学士衔,比如雍正朝的云贵总督鄂尔泰,乾隆朝的两江总督尹继善等,都属此例。

对于那些官声、人品不错,但政绩一般的巡抚,即不能胜任疆臣的,则采取调离巡抚岗位而转任各部侍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明升暗降,就像省委书记被调任某个部门主任一样。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平庸巡抚调任侍郎基本上就废了

清代官场向来有个规律:重文轻武、重外轻内。重文轻武是历朝历代的共性,这里就不细说。自雍正以后,地方官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明代宁可在京为七品,不屑外任为三品的观念早已一去不复还了。

雍正、乾隆在用人行政上更重视地方官人选,往往将那些能力差的地方官调到京城,担任一些闲职。这不仅仅局限于督抚层面,包括布、按、道、府等中级地方官员。

这样的情况在地方督抚的奏报中也十分常见,各省督抚在年终密考的时候,都要将一些能力平庸的道、府一类官员写进名单,建议“以京员用”。皇帝也往往会听取督抚的建议,选用一批干才予以替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观念:京官能力不及地方官。

巡抚调到京城当侍郎,算不算升官?略有提升但前程堪忧

巡抚因能力平庸被改任侍郎,是被官场同僚瞧不起的,显然他的仕途前程就此终止了,不可能有机会升任尚书、大学士。如果是调到吏部、户部还好说,毕竟这两个部事权重,就算不能晋升,好处还是有不少。而如果要是调到刑部、工部,那么就只能耗时间等退休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