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话说,在我国古代“流放”可谓是一种大刑,简单地说就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流放是仅次于当众斩首的刑罚,那些被判处放逐罪(流放)的犯人将被解差押送到数千里以外的蛮夷之地“劳改”。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交通非常落后,几十公里的路都要走上几天时间。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件艰苦的差事,很多解差都还全力争抢“揽活”,尤其是在押解“女犯人”方面,竞争尤为激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又是为什么呢?
平心而论,流放要比斩首更为可怕。放在现在,我们通常会认为流放应该属于一种比较轻的刑罚,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能活着总比死了强很多,没准在将来的某一天,还能有翻身甚至是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像宋代的苏轼一样,他也遭受过流放,但恰巧遇到天下大赦而被召回,得以翻身。
但是,在我国古代,流放其实是一种比斩首更为残酷的一种刑罚。虽然流放勉强可以苟活,但流放绝对会让犯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生不如死”!被流放的犯人,要从起始点一直到终点全程都要被枷锁锁上。
而且,被流放之处是数千里以外的蛮荒之地,即使在路途中没有死去,有幸到达了终点,接下来等着他们的将是永远干不完的重活,那种像牲畜一样的感觉,就如同被刀绞一般,肉体与精神时刻遭受着摧残。
可是,统治者们对此刑罚却乐此不疲,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生命的怜悯之心,而且还可以解决蛮荒之地或者僻远地区的劳力问题。但是,那些罪犯绝对不可能自愿前往,所以,就只能派遣解差来押解他们了。
例如在《水浒传》中,林冲武松等英雄好汉就被流放过。如果恰巧碰到押解女犯人的差事,那些解差都会争先恐后的抢夺押解权。所谓无利不起早,别看押送犯人这个差事非常苦,但是在其中却隐藏着非常大的油水儿,跑一趟能够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虽然说解差很苦,但外快能赚得却不少。对于解差来说,押解犯人虽苦,但他们能得到的报酬却很多。
尤其是那些手头非常紧的解差,通常都会争抢出活儿的机会,倘若能遇到押运女犯人,那他们更会争抢,因为,在押解女犯人这个活儿,得额外赚取更多的外快。
而这些外快都是那些女犯人的家人在暗地里给的好处,也是希望那些解差能在路上多给女犯人一些照顾,来缓解她们的痛苦。
还有,解差这个职业非常的自由。对我国古代官吏史有些了解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古代官本体系中分为官与吏,官就是体制内,吏就是体制外的临时工。
吏在衙门中的地位很低,通常要做的工作都是干一些杂活,跑个腿儿,抓个人,平时的巡夜值班也都是他们的活儿。吏一旦偷懒被发现,不仅要扣钱而且还得挨上几大板子。
相比押解犯人,即使路途又累又有风险,但可以享受绝对自由,而且自己是老大,不用看那些官老爷的脸色了,而且还能管流放的犯人,过一把官瘾。而且每走到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还能够多逗留一些时日欣赏景色,岂不快哉。
在古代,大多数女犯人都是有一些背景的,他们的家庭也大多是中产阶级,如遇到条件好的,没准还能送辆小马车做徒步工具呢。在我国古代时期,很多被判处流放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受到他人连累的。
举个例子,一些被治了罪的官员,再或者是犯了罪的土豪劣绅,他们家中的那些女眷大多都是千金小姐之类的,再差一点的就是婢女啥的,他们没有犯下什么弥天大罪,但却遭受了无妄之灾,实属无奈。
对于解差来说,如果能接手这类的女犯人,大多他们家中都会给予一些马车等其他的代步工具,以减少一路上的劳苦,这样的话,解差也非常轻松,事儿办完后,他们也能够骑马赶回,而在返回来后,他们还可以将马匹等徒步工具卖掉,赚取一笔好处费。
以上这几个观点,就是为何解差们都喜欢押运女犯人的原因了。当然,在这其中,好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路途艰辛,往返数千里,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人生阅历,而且在回来之后,也可以和熟人们相互吹牛,谈论谈论路途上的那些趣事儿与风流之事。
本文参考资料:《中华通史》,《狱中杂记》,《狱官令》,《知网相关文献——我国古代解差揭秘等》,《百度百科相关词条——解差,古代女犯人,流放,株连九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