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新知 第 171 期
本期导读:
苏联狙神 毙敌400
最强对手 竟是虚构?
莫辛-纳甘 百步穿杨

—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01 苏联狙神 瓦西里
本期给大家讲个神枪手,瓦西里·柴契夫。乍一听这名字,可能大家会觉得很陌生,但是如果我提一部电影——《兵临城下》,很多朋友可能马上就能想起裘德洛主演的那个苏联狙击手,那就是瓦西里·柴契夫了。
《兵临城下》剧照
柴契夫是在二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战成名,甚至可以说一战封神。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狙杀了225名德军和轴心国的官兵。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一个人击毙的敌军超过400人。
你要知道狙击手可不是轻易开枪、随便攻击的,他们狙杀的往往都是高价值目标,说白了就是敌军军官或者是重要岗位的单兵,比如像侦察兵、炮手、通讯兵或者是敌方狙击手等等。
而且狙击手一旦开火,往往很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很容易招来对方的打击。所以狙击手绝不仅仅是枪法好、打得准,更重要的是能隐蔽和保护自己,这就需要非常聪明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兵临城下》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苏军和德军狙击手的对决,对狙击手这个特殊兵种做了特别全面深入的展示。柴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优秀狙击手,他的故事就告诉大家,比枪法更重要的其实是战术,是狙击行动中和对手斗心眼,神出鬼没,不断变换位置的战术。
02 二战封神 获金星
瓦西里·柴契夫是出生在苏联中部乌拉尔山脚下的一个农村,他的爷爷是个猎人,所以他从小就跟着爷爷进山打猎,据说12岁他就能独自一人射杀野狼。长大以后参军,他最早是在苏联的太平洋舰队服役,驻扎在海参崴。二战刚爆发的时候,德军通过巴巴罗萨计划快速推进,苏联形势非常吃紧,柴契夫主动请缨去前线,这才加入了陆军部队,也才有了后来名垂青史的神枪手。
瓦西里·柴契夫
正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出色表现,柴契夫赢得了苏联的英雄金星奖章,这是苏联对个人授予的最高级别荣耀,是莫大的骄傲。还有谁获得过这枚奖章呢?举几个例子,有全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有斯大林同志,当然了最杰出的还是四次获授金星勋章的朱可夫元帅。另外还有一个人,勃列日涅夫同志,他也是四枚金星奖章,但是这位同志是个特例,因为他基本上没亲自上过前线,所以他这奖章的含金量,你懂的。毕竟人送外号“苏章帝”,不是白叫的。
希瓦西里·柴契夫
所以能够拿到金星奖章,充分说明柴契夫的军功。实际上他的功绩不仅在于狙杀了数百名敌军官兵,更重要他不断的狙击敌军,这个表现极大鼓舞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处在困境中的苏联军民,振奋了大家坚决抵抗德军侵略的决心。
03 血腥战场 鼓舞气势
其实影片《兵临城下》开头展现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非常残酷的局面——德军靠着空中优势,大规模轰炸已经把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德军地面部队的步坦协同、步炮协同保障了快速推进,迅速占领了斯大林格勒。但是这座城市对苏联来说太重要了,意义非常特殊,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政治上,所以苏军绝不能放弃,只能不断的往里填兵力,让增援部队冒着轰炸和炮火强渡伏尔加河,这样进入斯大林格勒城内去和德军打巷战,苦苦支撑。战役初期的苏联的确是打得极为惨烈的,有个统计数字是当时一名苏军士兵送到斯大林格勒前线,平均生存时间不到24小时,苏联军官的平均存活时间也不过是3天。这是完全没法想象的血腥战场,所以苏联军民在战役初期的被动局面下,曾经是比较消沉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啊,巷战是对进攻方很不利的。防守方是天时地利人和,全民动员、全民皆兵。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巷战之后,此消彼长,局面就渐渐发生了变化。这里头苏军就涌现了很多的英雄,大大鼓舞了军心士气,比如率领一个排坚守一座大楼长达两个月的巴浦洛夫,比如今天咱们说的柴契夫。
实际上巷战是非常适合狙击手作战的场景,这部电影也把瓦西里·柴契夫的狙击战术和智慧展现到了极致,很多方面的还原度是非常高的。但是毕竟是电影,不是历史纪录片,其中还是会有不少的艺术渲染和处理,这部电影也是一样。
04 最强对手 查无此人
其实说到《兵临城下》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和还原度,最大的BUG或者说挑战其实是在反派身上,就是那个德军狙击高手柯尼希少校。电影里俩个顶尖高手的对决非常精彩,但是目前从历史学者考证的情况来看,这个德军的柯尼希少校身份存在疑问,苏德双方关于此人的说法完全相左。
目前比较明确提到这个德军狙击手的主要是苏联方面的资料,包括当时的报道、包括柴契夫自己的回忆录等等,在回忆录里柴契夫自己说跟这个德国的狙击高手缠斗了好几天之后终于击毙了对方,并且从尸体上找到了身份证件。后来有一些文学作品也采纳了柴契夫的这个说法,包括《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整个也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
但是德国方面关于这位柯尼希少校的态度始终是“查无此人”,没有一个叫柯尼希的少校狙击手在斯大林格勒被击毙。
《兵临城下》剧照,德军狙击手科尼
所以电影里这么一个大反派,目前还没有确凿的公认的信息能证明他的确存在过。另外有些文学作品里写柯尼希的军衔是上校,在这部影片里虽然说他是major是少校,但他当时是向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线最高指挥官保卢斯将军报告的。有历史学者就质疑,作为一名狙击手,他的军衔和汇报层级都太高了,这个很难令人信服。说到保卢斯,顺便提一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他和德军数万人的大部队一起被围困在城内,最终是弹尽粮绝向苏军投降的。
所以这就是关于影片真实性,最大的疑问,就是来自反派一号柯尼希少校,他身份的真实性。现在历史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这位德军少校很可能是苏联当时为了鼓舞军心士气制造出来的“假想敌”,这也特别好理解。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推敲。比如苏联士兵被指挥官逼着向德军做自杀式的冲锋,一旦退却就会面临自己同胞的机枪扫射,这个未免就太夸张了。当时的确苏联有著名的“227号命令”,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一步都不许后退”。但是也绝没有残忍到在战场上朝着后退的战友开枪开炮,毕竟打起仗来人力是非常宝贵的,绝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自戕。当时主要还是在苏军里成立了这个叫“督战队”,看到有退却的、怯战的士兵会由“督战队”带走,还要经过一系列调查,甚至是审判才会把他们编入“惩戒营”,然后很可能被派去执行战斗中的高危任务,这样面临更大的风险,实际上用这种方式在战场上让逃兵或者怯战的士兵付出代价。而绝不会大规模的在交战当中用机枪突突自己人,这的确有点过于“好莱坞”了。
05 神枪手与莫辛-纳甘
回到柴契夫本人的经历,他战场表现突出,赢得荣誉之后,也开始成为狙击教官,培训更多的神枪手。二战结束后,他主要生活在乌克兰的基辅,直到1991年12月15日去世,正好是整整30年前。这个日子也有点意思,离苏联最终解体不到两周,这个二战的老英雄柴契夫,最终还算是戴着金星勋章,在苏联的国土上去世的。
实际上除了柴契夫,二战期间还涌现了很多出色的狙击手,尤其是苏联,似乎特别盛产狙击英雄。比如整个二战期间击毙敌人比柴契夫还多的西多连科,他的总共有效狙杀是超过500人;比如苏军著名的的女狙击手帕夫柳琴科。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芬兰神枪手西摩·海赫,他是个身高只有160cm的小个子,但是在二战初期的苏芬战争期间让苏联人大吃苦头。他曾经在短短三个月内狙杀了超过500个苏军目标,被苏联人称作“白色死神”,是军事史上效率最高的狙击手之一。而且海赫最神的地方是他的狙击步枪不用瞄准镜,直接用枪管上的准星瞄准,这个难度比瞄准镜又大了很多。
芬兰神枪手西摩·海赫
另外今天说到二战狙击手,就必须要提著名的苏制莫辛-纳甘步枪。包括柴契夫,还有刚才说到这几个神枪手其实用的都是莫辛-纳甘狙击步枪或者是它的衍生型号。很多爱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同学,玩手游的,对这款步枪应该比较熟悉。之所以叫莫辛-纳甘,是因为俩设计师分别叫莫辛和纳甘。其实这款步枪是19世纪末的产品,最早在1891年投产。后面不停的升级改款,被广泛应用。像《兵临城下》里,柴契夫用的就是装备了PU瞄准镜的91/30型莫辛-纳甘狙击步枪。这款步枪是7.62mm口径,最大射程能超过1500米,稳定性也特别好,所以被很多国家引进或者仿制,甚至到近些年,有些国家的民兵组织或者是军阀还在使用这款步枪。
最后,说到狙击手,其实我军也涌现过不少杰出的狙击手。像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著名的狙击英雄张桃芳,一个月毙敌200多人。这是朝鲜战场后期我军“冷枪冷炮”战术杰出的代表。张艺谋导演正好有一部关于张桃芳的电影很快也要上映,我个人还是相当期待的。另外,张桃芳用的步枪——M1944卡宾枪实际上也是莫辛-纳甘的衍生型号。
正是像瓦西里·柴契夫这样的神枪手,再加上这款传奇的莫辛-纳甘步枪,共同成就了狙击手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