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黑帮开始的,30年权力斗争历史(32)

作者:垂柳浣纱

  高义问道,前两年你们还够吃吗?之所以也这么问,主要是高义两年前被调去了京师奋武堂研修去了。最困难的时候,并没在军中呆着,所以有些不太清楚兄弟们的情况。呆在京师的武堂,虽然自己能感受到世道的艰辛,不过于他们这些禁军的中坚力量都也还过得去。每个月,他都能用些闲散银子换一篮在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的鸡蛋往自个家里寄去,虽然在城中大家的口粮都变成了粗粮,但至少还能填个温饱。

  我家还行吧,除了两个老娘亲,我家就我一个,呆在军中至少口粮还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是觉得留在军中比较好,更何况是大宋的主力,无论怎样,总要管饱。所以,能省下些口粮和银子往老家寄去,村子里面,也就我家过的还行,不至于饿着。

  不过,杜参军就不行了。是啊,大家有些同情的看着他。这杜参军一声叹气,谁让俺爹娘生的的多啊?上面下面还有五六个哥哥妹妹。

  那怎么办?高义好奇的问道

  不好办,那时我们义阳军还封了城,堵了路。

  嗯?为何?其他小校问道

  口粮都上交了……只能去砍树,挖山了。可之前,这山上的树早就砍光了,听老家人说,原先光我们义阳军还有四五成的山林,可现在连一成都不到了。没了山林,别说是飞禽走兽了,连野山菜都没了。只有往外军道找找看,可这情况,至少在我们河南南路哪里不一样?且听说转运使吴致霍大人下了死令,这么多人没有路引到处外出,置官府颜面于何地?便围了起来,不准外出。

  这……那你家人如何?高义有些吃惊。

  幸亏在军中,大人当时不在,俺就找我们左厢的督军求了情,开了一条路引出来。高义点点头说道,督军向来通情达理,如果换做我,也会给你开路引。

  那是,咱大人是什么人,杜参军终于笑道。

  哈哈,大人你可不知道,这一下,杜参军家居然一下子来了二三十口人。就算打地铺,他家也住不下。

  是啊,杜参军说道,没办法,其实俺们家人多,但也没这么多人。都是亲戚的亲戚,爹妈能出来,拉不下脸,就一起带来了。可俺有什么办法?这么多人如何照顾,只能按照远近亲疏,把俺的老婆本都拿出来了,每家分点东西都给打发回去了?哎,原先入伍就是为了能分到土地,当时那是盛况空前,家里入伍越多土地就越多……

  那要是没有当兵呢,不是就没地了?嗨,这还用问,你就去做民夫推车。不过,谁愿意家里没地啊,这不都争先恐后的。可也不知怎么的,到了建元四年,分到的地又还回去了。我们这些当兵的大老粗也不懂,还了就还了吧,只要能吃得饱,可现在……

  那他们后来呢?杜参军,默不作声,摇了摇头。

  高义叹了口气,河南道确实不行,便问一名步营都虞候,你们广南路还行吧?

  还行,也还不行。主要还是和广南的大人们有关系。

  哦?什么关系?

  当初刚建元的时候,广南路的几位大人轻赋宽政,我们那会的田间过得还不错。

  哪几位大人?高义倒是不太清楚。

  自然是广南节度使潘美,广南东路转运使方原方大人和两位副使古大成古大人,马骐马大人。这些大人们都是出身广南,所以对我们那里非常熟悉,有些朝廷的政策若是不合地利时宜,虽然不敢不做,但也就做个五分六分。

  还有不合时宜的?朝廷的大人们国之栋梁,这政策怎么会不妥?一个小校问道。

  这都虞侯反问道,要是都行,你怎么两年前饿肚子?小校舌头一伸,不再说话。

  都虞侯继续道,我们广南,海外经商人员众多,侨属侨民,工商兴旺。田间虽也有无地之人,可打个长工,吃口饱饭还是没问题。大宋新建,主要在争取民心,很多时候,只要那些前周的大士绅,达官贵人,能把多余的土地捐出来,就行了,没必要没收所有财物,随意打杀,把事情做绝。还有那些工商业者,都没收了,这广南的经济还搞不搞了?所以,几位大人策略就是照顾工商,抑制豪强。总的来说,都还不错。

  听明白了,也就是鼓励中农,却没处理富绅只是让捐了多余的地。又放任小工商业的发展。可这样和上面是背道而驰,这能过关?

  最上面自然就是朝廷。但直接指挥广南东路的,则是统管广南东西两路和荆湖南北两路的中南总督府。总督是幽州节度使狄青,不过他不管政务,主抓的是军务。政务则是由副都督邓芝负责。

  如果上面不满,自然不能过关……听说连砍三刀,第一刀就在建元二年初,砍向了广州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