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为资金发愁,人才留得住,创新敢投入……医药企业北交所上市背后

(健康时报记者王振雅)

阅读提要:

在这些中小型医药企业看来,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平台,它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也是最吸引中小企业的地方。诺思兰德董事长许松山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北交所融资品种多元化,提供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丰富的权益融资工具,发行方式也很灵活,融资周期与成本都缩短了。“如今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北交所上市后,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了,以前四处找投资人,现在投资人都主动找我们,可以专心搞研发,扩产能了。”

无论是来自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企业,还是来自广东仲恺高新区的药械公司,亦或是来自四川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在一个月前的的11月15日,它们不谋而合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谋求企业长远的发展,满足中小医药企业被遏制的创新需求。

12月13日,北交所开市28天后,终于迎来了首个“特大号”涨停股——诺思兰德。这一天,这支股票涨幅达30%。

“现在不用为资金发愁了”“研发和建厂房都有了资金支持”“北交所上市企业,很多人才也愿意来了”……从新三板挂牌,再到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最后北交所上市,作为中小企业,十家医药领域企业一路荆棘坎坷,熬过了寒冬,如今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春天”。

开市后的首支涨停股,

生物医药深受资本青睐

不为资金发愁,人才留得住,创新敢投入……医药企业北交所上市背后

诺思兰德董事长许松山展示正在上涨的公司股票。王振雅摄

诺思兰德(430047.BJ),在北交所上市的10家医药企业中,它是唯一一支股票代码以4开头的股票。成立于2004年的诺思兰德,是一家专注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蛋白质类药物及眼科药物研发、生产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至今17年,它的生物创新药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且每年研发支出较大,企业尚未盈利并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解决企业生存与研发的资金链,是许松山这么多年的头等大事。

“股票代码代表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顺序,我们是北京市第一批挂牌新三板企业。那时新三板还在试点阶段。”诺思兰德董事长许松山自豪地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企业的上市历程。

从挂牌新三板,到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这是一个大浪淘沙、排沙见金的过程,最终仅有71家精选层企业,作为首批企业上市北京证券交易所。放眼整个北交所,诺思兰德也是最早的一只股票。无论是首支涨停股,还是每日的股票排行榜榜首,诺思兰德深受资本的追捧与青睐。

许松山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没有北交所之前,虽然也在新三板,但两者融资渠道还是有差别的。以前是,我们靠自己找投资人、路演,难度很大,能否融到资还真得凭运气”。

“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发展的第一拦路虎,间接融资需要资产抵押,而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很多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大部分金融机构无法授信和贷款。”另一家首批在北交所上市的梓橦宫,其董事会秘书曾培玉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而在这些中小型医药企业看来,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平台,它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也是最吸引中小企业的地方。”许松山说,“北交所融资品种多元化,提供股票发行、并购重组、再融资等丰富的权益融资工具,发行方式也很灵活,融资周期与成本都缩短了。”

在北交所,诺思兰德发布了首个拟再融资项目公告,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作为北交所官宣后首家过会企业,锦好医疗本次发行募集资金2.1亿元……。

“如今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北交所上市后,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了,以前四处找投资人,现在投资人都主动找我们,可以专心搞研发,扩产能了。”许松山激动地说。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

中小企业加入新药研发队伍

不为资金发愁,人才留得住,创新敢投入……医药企业北交所上市背后

梓橦宫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共4762家,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生物领域企业数量位居所有行业前三,达37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创新药研发队伍。而生物创新药研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一款新药从临床前研究到获得上市批准往往“十年磨一剑”。

“中小企业创新的欲望很强,但各种要素、资源都很欠缺。”锦好医疗董事会秘书段皓龄表示,北交所的各种金融工具将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动力。

中小企业不乏创新动力,但是创新药的研发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诺思兰德董事长许松山介绍,生物创新药的开发,要完成前期工程菌构建、生产工艺建立和质量研究,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然后才进入到临床阶段,但即便是到了二期或者三期临床,仍然存在研发失败的可能性,风险极大。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创新药。坐落在四川内江的梓橦宫药业,通过创新、研发新药物,就上演了从破产到上市,中华老字号企业自我革新逆风翻盘的故事。

作为北交所上市的医药企业,梓橦宫是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梓橦宫”品牌始于1780年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41年历史,但它曾一度濒临破产。2003年,42岁的唐铣接过“一贫如洗”的药厂,用他的话说,当时公司多个独家中成药品种都没了,只剩下几个价值不高的普药和一位看门的老大爷。

“要生存就要不断创新发展,没有核心品种,我们只能从零开始,做研发,做新药。”曾培玉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梓橦宫先后研发了胞磷胆碱钠片、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等多个新药品种,现已获得发明专利26项。

为了救活企业,梓橦宫董事长唐铣以打造高性价比一线专科用药的研发和营销为核心竞争力。梓橦宫凭借核心产品胞磷胆碱钠片,在2010年终于扭亏为盈。2018~2020年,梓橦宫胞磷胆碱钠片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8亿元、3.03亿元和3.2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79%、86.71%和87.80%。

“2010年,度过生存期企业成进入成长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我们就要寻求资本市场的助力,2015年,我们挂牌新三板。”曾培玉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需要传承与创新。梓橦宫自2015年挂牌新三板,从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再到今天的北交所,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此次募集资金2.23亿,近亿元的募集资金将用于新药研发。北交所的设立为众多像梓橦宫这样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打通了融资的新渠道。

北交所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已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可发挥示范效应。许松山等上市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未来一定有更多的医药领域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这一点毋庸置疑。

北交所特色的股权激励政策,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

不为资金发愁,人才留得住,创新敢投入……医药企业北交所上市背后

中关村生物医药园门口挂着诺思兰德上市条幅。王振雅摄

除了融资,众多上市企业对北交所称赞的便是,其平台权威性以及股权激励制度对人才的吸引。

“北交所聚集媒体、社会关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获得了之前没有知名度。”锦好医疗董事会秘书段皓龄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北交所上市,招聘中就很难去跟人家谈条件。助听器是一个比较细分的市场,优秀人才非常稀缺,中小企业不像大公司,没有股权激励,人才想引进,也引不来。

助听器从模拟机到数字机转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门槛有两个:芯片和算法。为了芯片自主和培育核心竞争力,锦好医疗成立子公司湖南芯海聆半导体有限公司,进行DSP数字助听器芯片的开发设计及算法研究等相关工作。本次发行募集资金中,5032.8万元将用于智能助听器设计研究中心项目,将大大补强公司的研发实力。

人才方面,锦好医疗子公司芯海聆引进了数位来自国内一线高校的博士及硕士,其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及算法研究有不错的造诣。

北交所在激励对象范围上有所放宽,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员工、外籍员工等均可成为北交所的激励对象。

“我们公司进行的最近一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到40%的员工。”许松山告诉记者,北交所股权激励和差异化表决权制度,促进形成管理层、技术人才、投资者共赢生态,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今年是诺思兰德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第17个年头,在现有园区企业中,它是唯一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从河北大厂的一个简陋厂房到生物医药园的研发中心,我们的药品生产基地如今已经在通州布局建设,都在为药品上市积极的进行准备。”

如李艳伟一样,诺思兰德的员工们都对企业发展信心满满。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北交所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产物,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亟待实现创新驱动升级转型,而这正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去努力实践。

不为资金发愁,人才留得住,创新敢投入……医药企业北交所上市背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