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作者:光束戏剧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由很难满意戏剧工作室和亚华湖院线联合出品,2332工作室制作,自11月18日首演以来,已经演出了40场。三周的演出时间里,对于无论是双视角的设定、镜像空间的呈现,还是对故事现代化的改编,都激发了观众热情的讨论。无论如何,这部在亚洲大厦风格颇为“异类”的剧目,都值得对剧场保有好奇心的观众来感受。

REPO

很想给全世界安利的一部小剧场,形式,舞台,故事想表达的东西都很新,最后的最后当看到漫天的纸片洋洋洒洒飘下来的时候会有一种恍如隔世大梦初醒的感觉,就好像是,刚从一场有点难过的梦里醒过来。@云剧Eutopia

两个分隔的剧场空间

两场以各自视角展开的叙述

故事在最后一刻合而为一

中间的墙面缓缓升起

在随之而来的“爆炸”声中

纠葛被画上句号

但是那些纠葛之下对孤独的永恒发问

都还在各自的心里盘桓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很难满意,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概念影片发布! “我确信,维克多的诞生只是个偶然,一个不可复制的......偶然。“ 一个不可复制的「偶然」 两个孤独迷茫的「人」 光、影、声音、文字.....在舞台交叠 倾听谁?又相信谁?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12月演出进行中。

玛丽·雪莱

“一次现代化的改编”

一直以来我对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等作品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让我感同身受,能不能让我从中汲取到力量。看完两场之后,我记得最深的一句是:你不能靠别人去抵抗孤独,孤独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的一年让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句话:孤独是永远存在。@蒜蓉粉丝烤茄子

故事改编自玛丽·雪莱的同名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这个有着“第一本科幻小说”之称的故事,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种种的反思和发问:

人是否有界限?

我们能够百分百相信理性吗?

或者说,我们能够确认自己百分百是“理性”的吗?

这个两百多年前的“人造人”故事中已经有了太多先锋前卫的观点和疑虑。剧本在保留那些对人性扣问带来的冲击之时,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融入了许多结合当下语境的元素,也加重了一些更易击中人们的情绪渲染,抛出了如今人们更迫切面对的课题:

这个巨型的都市像一个昼夜不息的冰冷机器,

吞吐、蚕食、又切割着每一个个体,

我们要如何抵抗孤独?

寻找认可和陪伴又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Frankenstein 弗兰肯斯坦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More

演员依次为:聂正同、周一男、相征、杨敬堃、许浩彬

舞美设计

“一个异类的空间尝式”

最近难得的好戏,对原作的解读很有意思,呈现也是十分巧妙,对空间的运用极度到位。 @李烈一

进入剧场的瞬间,就会发现在亚洲大厦里,这个空间实属“异类”。绚丽的舞台,细节繁多的布景,沉浸的、还原的舞美设计……这些亚洲大厦“标配”在这部戏的舞台上,全都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篇里巨大的实验台、一席白布、简单的实验仪器;人造人篇里木质的长桌,几个不明所以的木框散落…...一边是压抑不适、恐惧感冷冰冰地充斥整个空间,另一边是孤独、孤独、不断蔓延的孤独。这一切都映照着剧中的内心世界:

弗兰肯斯坦,一个天才少年

内心有着深刻的孤独

源于他早逝的母亲

源于天才带来的疏离

他用死尸拼凑了一个人,并把他复活了——

但他并没准备好如何对待这个被制造的生命。

人造人,他的降生伴随着死亡的阴影

他的存在似乎是在「死与生」的对立中

艰难地挤出了一道缝隙

他一活过来,就迎头撞上最深邃的孤独——

他永远无法被归类,也没有同类。

Victor 人造人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演员依次为:周继琛、李东庭、孙欣业、蛋蛋

平行的双视角

“被瓦解的信念”

一部非常优秀且丰富的作品,其观感是不可重复的。因为这是一部靠观剧顺序拷问人性的话剧,它在问你:“谁在说谎?”我永远都无法得知谁在说谎。@钺洛洛

弗兰肯斯坦和人造人,在一墙之隔的两个空间,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各执一词。直至最终,随着墙的升起,两个空间被打通,两段故事也在结尾处合二为一,真实的世界和主观之下的回忆相撞,真与假重影相叠。

不同于以往的是,两个视角并不在同一空间存在,而是在一墙之间的两个舞台上“各自为政”,戏剧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每个视角之下的叙述都是完整的,但同时也是偏颇的。因为站在聚光灯下那个人,拥有一切“解释权”,而他的所有描述和叙述,观众能否照单全收?在没有看到另一边的演出前,将是一个问号。而有了“先入为主”的经验后,再去观看另一边的演出,前一晚的“信念”又是否会被瓦解?

这就是《弗兰肯斯坦计划》的双视角:观众不再只有一名“主角”可以跟随,今晚让你笃定相信的故事,明晚可能就被“一墙之隔”的另一位打破;故事也不再只是单一的线条向前,而是有了参照的平行线: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叙述者,带来的情节差异是一种全新的观看乐趣,也更加强调了剧场的假定性:时刻在提醒观众,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词,“可别太动情!”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的探索

“凝视深渊”

“镜子就是深渊”,镜面两侧的舞台就像人性的两面,每个人在讲述过往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美化事物偏向自我,故事的原本面目也许会通过你得见天日,或者真相也不那么重要了。@有染和他的好朋友们

弗兰肯斯坦‍: 我给你买了镜子,你看这是谁?

怪物: 我。

弗兰肯斯坦‍: 对,镜子里的人就是你。

怪物: 我是你。

弗兰肯斯坦‍: 你不是我,这是你。

究竟什么是镜像式?在这个空缺的定义上,《弗兰肯斯坦计划》做出了一些尝试。但如果仅仅指向情节的对称,未免会稍显薄弱。镜子这个意向出现的段落,到尼采“凝视深渊”,以及弗兰肯斯坦给予这个造物自己的名字......这些两人身上暗合的一致性,可以看作镜像式的关系的一种描写:弗兰肯斯坦和人造人的之间,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有着殊途同归的相似。表面上是他们对于孤独的惧怕和同类的渴望,更深的是对自我的逃避、对命运的不可抗争。他们一个试图抵抗死亡,但却带来了更多的死亡;一个想拥有同类,但却失手杀死了朋友......

“深渊”永远都在,镜子中照见的,就是最无法逃避的,自己。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演员vs人物

卡司vs搭档

以上种种的实现,都依托于台上的20位演员,聂正同、蛋蛋、黄蘭清、周一男、孙欣业、杨上又、张玮伦、周继琛、许浩彬、虞潇菀、李东庭、相征、徐熠琦、杨敬堃,经由他们塑造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对人物关系,都在相同中又有着微妙的不同。每一个的演绎都是角色的一个侧面,都是为故事本身注入了一次新的血液。再回首排练之初,大家各自对角色的和(点它)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演出继续

新卡亮相

剧本升级

三周的时间过去,对于《弗兰肯斯坦计划》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感谢每一位来聆听「两个孤独的人」的观众,大家的每一次讨论,每一个反馈,都会继续滋养这个故事在这个空间里生长,会反哺每一次分享,继续在这个舞台上发生。也期待,更多的观众会走进剧场,与它相遇。在12月和1月的演出中,两位新卡将要登台亮相;同时,《弗兰肯斯坦计划》剧本升级计划已经启动,敬请期待。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 一次平行双视角下的选择

更多精彩视频及文章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光束戏剧

文章及视频转载 请标注:光束戏剧及原创作者

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