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文|崔广勋

我有个不俗也称不上雅的习惯:与不曾相识或不熟悉的人相聚,寒暄之后,闲扯之时,往往会问人家老家哪里、年龄几何之类的问题,当然,问完之后,也会主动自报家门。若是老乡,便拉近些距离,套些近乎;若人家比我年龄大或年龄小,便称呼人一声老兄或老弟、大姐或小妹,以增加亲切感,营造些自然融洽的氛围。

由于爱问别人年龄的习惯,近两年来时常遇到令自己尴尬不已的事:见身边布满岁月沧桑的脸,自我判断这人起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起码年龄与1963年尾出生的自己相仿,便试探着问:“您是哪年的?”不想人家大都回答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屡次判断的重大偏差,令自己屡受创伤,当时脑袋没耷拉,心却拔凉拔凉的。不知是对方出于客气,还是我真的显年轻,人家大都还要伤口上撒把盐:“你比我小不少吧?”但愿真小、真显年轻。但这年月,说真话的能有几人?其实,别人的脸就是自己的镜子,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人都显老态了,自己肯定不再风华正茂,早已告别了青春年少。

也许是自己平时工作没有“架子”,与相知的人爱调侃开个玩笑,加之领导激励,工作起来有些“老牛自知夕阳晚”的状态,言谈举止还不是老态龙钟,事情一急还会“一溜小跑”,故而,知道我年龄大的人都说我“显年轻”。久而久之,就有些飘飘然起来,早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对着镜子左右端详,浓眉大眼高鼻梁,脸上的沟壑尚不深,茂密的头发还未掉,除了头发是染了黑色的、眼睛花了需眯缝起来仔细端详外,镜子里的自己“镜头”感十足。

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头发白了,眼睛花了,不就是迈向年老最显著的标志吗?所谓脸上皱纹不深,那是因为老眼昏花看不分明的缘故。人家说你“显年轻”,并非就年轻,别忘了“年轻”前边还多出个“显”字来。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闲来无事,偶尔与同事朋友到宿舍“打酒伙”、路边吃烧烤,待酒过三巡,还与人家称兄道弟,说什么“一白一黄,情深意长”“一白一红,情深意浓”。而每当这时,总有年轻人站出来说:可别,你年龄与我爸差不离,我们虽不想装嫩,但“水涨船高”,也甭把我们“带”老了。霎时,脸热心臊,但自我解嘲:脸红不是“防冷涂的蜡”,是喝酒喝的。

觥筹交错,喝得一时兴起,还吹嘘自己酒桌上一般不丢场、不“断片”,酒后回家从未东倒西歪让人搀扶着送,只是第二天头晕、反应迟钝。宿醉,第二天头晕、迟钝,不也是年龄大了消化系统老化的特征吗?血气方刚时何曾这样过?

何止是饭桌上?我一个年近六旬的高中毕业生(当然后来又混了个名牌大学的EMBA),带着部门五六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研究生,整天热情洋溢干得火热,自我感觉良好,却冷落了年轮和时光,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时加班加点至凌晨两点乃至通宵,照样生龙活虎,精气神儿十足,也没感觉与同事有啥年龄差距,更没有闲工夫想想是否真的已老去。

一天与一位同事闲聊,有心无意地随口问其父亲是一九五几年出生的。人家告诉我:1964年。比我还小?我心里咯噔一下,内心有些尴尬,嘴上却没作声。最近,单位搞“我爱我岗”主题演讲比赛,有同事在演讲中为了表扬我年龄大还如何“有激情、在状态”,说我比其爸爸还大,应该叫我“大爷”。尽管六七年前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同事喊我“大爷”,但我心里清楚,那纯属同事间亲切友善的调侃或戏谑,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人家老爸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咋能喊我大爷?但对于这两位同事,我可是“真”大爷啊!别说喊大爷,自己的孙女也已经三岁多了,其实早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机缘巧合,近期儿子被借调到省政府某部门帮助工作,暂住我处,便有了与我单位“小伙伴们”集体沟通交流的机会。不想平时与我平辈相称的同事都与我儿子哥们儿、姐们儿的称呼开了,把我晾在了一旁。我一急,忙说:“乱套了,你们这不是差辈了?”人家说:“各亲各论。”仔细想想,自己与他们本就不是一代人,只是自己不“自觉”罢了。之前,还让人家称自己为“老老老大哥”呢,汗颜啊!

屡遭类似挫折和打压,逐渐有了自知之明,意识到自己虽称不上老迈,但年龄确实是不小了。单位主要领导,北方人的基因,南方人的性格,睿智、大度、随和。一天,我与领导调侃说:“现在有两个‘全省系统之最’:你官最大,我年龄最大。”领导不愧为领导,人家不动声色,顺势反手一击,诙谐地打压、打趣于我:“弄错了吧?我看你长得像1973年的!”这该不是正话反说、迂回讥讽吧?自己长得是不是像1953年的?我有些怀疑人生了。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六七年前,颇有文艺范儿的单位团委书记倡议发起了一个征文活动,名曰“致青春”。这明摆着是把我排除在外了,虽稍有落寞,但不甘寂寞,附上一篇《致逝去的青春》,赢得一帮少男靓女的感慨万千:从你诙谐的言辞语句中,说明你“人老心不老”。我倒是很赞赏这句话。在我们沂蒙老家还有句含有讥讽意味的俗语,叫“不知死”,寓意为人已经老了还没感觉得到。岁月是一把锉刀,把我们打磨成如今的样子。身体不会永远年轻,但心态可以调整。我暗自庆幸,尽管到了“过午”的年龄,青春已逝,岁月侵蚀了容颜,但仍然能够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与活跃的思想,保持着一种“不知死”的人生状态,不失为一件幸事。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个转眸,便早已不是那年旧梦。一位知己曾提示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生,过客而已。”既然人生苦短,岁月不饶人,历经世事沧桑后,何不以这种年轻心境,淡然、恬适、阳光、坦荡、豁达地对待自己、面对人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