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海狼”级“康涅狄格”号潜艇在南海“撞山”之后,一直被负面舆情围绕。在潜艇到达关岛进行了损伤情况评估之后,就一直处于“失踪”的状态中,今天终于有了最新的消息。12月15日,有三件大事值得关注。
第一件事,前段备受关注的美国“撞山”核潜艇,如今终于跌跌撞撞回到了美国,为此美国媒体还公布了这艘潜艇的清晰照片。
据报道,这艘潜艇从关岛到圣迭戈港的行程堪称是噩梦之旅,因为潜艇是在领导层更迭和潜艇受损的情况下,放弃潜航以水面航行的状态从关岛航行到加州,硬生生行驶了6000多英里才到达港口。

因为潜艇状态不好,即使在最平静的海面上,潜艇也会不断摇晃。舱体内的舰员就跟着翻江倒海,很多人难以睡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乏味和痛苦的。
但在潜艇安全到达美国之后,一个疑问随之产生:这艘潜艇真的是撞山吗?要知道在检测时,潜艇的整个前部声呐罩在撞击中撕裂,如果真的是撞山,那么后果应该会更严重。
单从目前并不透明的信息以及自主航行6000英里到达美国来看,其受损程度似乎并不严重,特别是跟之前,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撞山之后的惨状相比,似乎要轻了不少。当时这艘潜艇造成了一名舰员丧生、近百名艇员受伤。后来美军花了8000万元,为旧金山号潜艇直接更换了艇艏部分,这才让潜艇正式复活。
但康涅狄格号是不是这样呢?当时究竟在南海遭遇了什么?美国政府应有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第二件事,在经过了数轮谈判之后,伊核协议突然出现了转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是美国先行让步的。
在15日当天,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琳达-格林菲尔德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表示,美方愿意全面取消在伊核协议中对伊朗的制裁。
她说美国总统表达得很清楚,如果伊朗愿意重新遵守《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中的义务,美国就愿意跟伊朗相向而行,取消所有对伊朗的制裁,让伊朗从交易中获得经济利益。跟之前,美国坚持要求伊朗让步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美国的态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转变。
就在一天之前,伊朗还称西方国家在伊核协议中玩“指责游戏”,而英法德等国也对伊核协议谈判表示了悲观。
实际上,第7轮伊核协议谈判是在11月29日开始的,在12月初暂停。12月9日之后,谈判继续进行,在这个“第八轮”的谈判中,美国将在维也纳恢复与伊朗的谈判,拜登政府将派出特使参加伊核协议谈判。
如今的谈判,是伊朗保守派新总统莱西领导下的第一次谈判,事到如今,可以说伊朗的坚持也取得了效果。而白宫的这次让步,也显示了美国已经没有余力来保持,对以伊朗为代表的中东地区施压了。
第三件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出访东南亚,对中国出言不逊,也遭到了中国方面的抨击。一天前,布林肯来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他跟印尼总理佐科会面,之后还将去往马来西亚和泰国。
布林肯来到东南亚,目的就是组建抗中同盟,他在印尼首先阐述了拜登的“印太战略”。并声称要加强跟地区伙伴的联盟以及防御、情报能力,同时再一次污蔑了中国。
这是布林肯首次访问东南亚,而在布林肯来到东南亚之前,白宫已经做足了铺垫。在近一个月之内,已经有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助理国务卿克里滕布林克等政客,已经先后造访东南亚。
事实上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后,这种举动就已经开始。当时的白宫除了重建大西洋联盟之外,又将黑手伸向了东南亚。除了副国务卿舍曼、还有防长奥斯汀甚至是副总统哈里斯都曾来到东南亚,宣传拜登的印太战略。
美国虽然尽力拉拢东南亚,但也有厚此薄彼的现象。美国对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太过重视,对印尼等国家视而不见。因此,布林肯一来到东南亚就火力全开,全力拉拢东南亚各国,破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说,美方挑动分裂隔阂,煽动对立对抗的做法,在世界上不受欢迎,在亚太地区更加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