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世界上有四大名碑,分别是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罗赛塔石碑、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约旦摩押碑、保存于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的阿兹特克授时石刻,最后一件是珍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碑。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大秦景教碑位列四大名碑之首。那么,您知道大秦景教碑到底厉害在哪里吗?它又有过怎样传奇的经历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历史上,这块大秦景教碑很有来头。早在大唐贞观九年,景教就由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传入大唐,并得到了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几代唐朝皇帝极高的礼遇和支持。唐建中二年,受唐政府资助,景教在长安义宁坊大秦寺修建了这块碑刻,详细记述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石碑碑身高194厘米,下有龟座,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下面刻有“大秦景教碑并颂”,碑文共有楷书32行,行书62字,一共有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为什么说这块大秦景教碑十分的珍贵呢?首先,石碑的碑文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以及在唐代中国近150年的传播历史,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景教文献,更是景教传入国内的历史见证。

其次,这块石碑的碑文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在碑文中,共引用《易经》30处,《诗经》30处,《春秋》20处,涉及到经书约150处,史书100余处,不仅是一篇极高水平的碑文,更展示了华夏文化的精彩。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最后,石碑碑文的作者是叙利亚人景静,其书写人,竟然是我国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而且,在碑底和两侧,还记录了70多位景教教士的姓名。最后一点,这块石碑出土近四百年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与这块石碑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多达上百部(篇);石碑的碑文还被译成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法文等各种文字。其研究之广泛,著作之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之大,是任何一块碑石都无法比拟的。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有意思的是,这块珍贵的石碑,其身世却十分波折。大秦景教碑问世之初,一度被当作景教的宝典,可到了会昌五年,唐武宗下诏灭佛,景教也受到了影响,大量景教僧侣被迫还俗或驱逐出境。为了保存景教旧物,有景教徒就将大秦景教碑埋在了地下。想不到的是,这一埋,就整整埋了700余年。直到明朝天启五年,几位西安府工匠在盖房子挖地基时,才把这块正面朝下,保存完好,而且字迹仍然清晰的大秦景教碑从地里挖了出来。最后,石碑被移到了西安城西郊的金胜寺。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可是,大秦景教碑的保护工作一度十分不理想。有资料显示,在明朝时期,石碑曾经被镶嵌在砖龛中加以保护,还曾建有碑亭。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因为社会动荡,金胜寺被焚毁,大秦景教碑也被暴露在荒野之中,任风吹雨打。在1891年,清廷曾专门拨款为大秦景教碑建造碑亭,但因为层层盘剥,到最后仅剩5两白银的建造费。粗制滥造的低劣碑亭,没多久就坍塌了。大秦景教碑似乎不怎么受人待见,事实上,许多外国学者,特别欧洲学者对这块石碑却都有着极高的热忱。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三年,英国甚至派丹麦籍的何尔漠专程来到西安,想把大秦景教碑偷运到西方。何尔漠先是用重金收买了金胜寺的住持,可阴谋还没实施就被人发现。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一计不成,何尔漠又生一计。他先是雇人仿制了一块几乎一模一样的假石碑,想乘人不备,来个偷梁换柱。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注定,这件宝贝不该被偷走。何尔漠把偷运石碑的大车都雇好了,结果又走漏了风声,甚至惊动了京师。于是,当时的陕西巡抚曹鸿勋直接下令,将大秦景教碑从金胜寺移走,移到有专人管理的西安碑林。而那位极不成功的盗宝者何尔漠,最后只能将仿制的那块石碑运回英国,也算是交了差。今天,大秦景教碑一直存放在西安碑林第二室。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人和学者,向人们讲述着景教发展的历史,以及大唐王朝当年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