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多年的征伐当中,逐渐形成了三股强大势力,即曹操集团,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这三股势力当中曹操实力最为雄厚,后来这三股势力分别建立了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还有一个燕国并存,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宦官弄权,最终导致皇权走向了衰落,此时的大汉王朝已经临近了崩溃的边缘,内部极度腐败,边疆战事不断,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在张角的领导下,发动了黄巾起义,虽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却严重的打击了东汉王朝,在平息内乱的过程中,各地开始拥兵自重,此时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其中何进等人想改变这种局势,挽救即将崩溃的东汉王朝,于是想借助地方军阀的实力逼迫太后除掉宦官集团,继而进行一步步的改革。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但何进在斗争中被杀,结果导致董卓进京,独断朝政,挟持献帝。董卓生性残忍,胡作非为,拥兵自重,犯下了很多罪行,最终激怒了天下诸侯,这些诸侯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董卓,终导致天下大乱,董卓失败被杀后,各路诸侯开始纷争不断,都想自立为王,于是开启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被忽略的燕国

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有三个集团逐渐走向了强大,他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魏、蜀、吴三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小国与他们并存,这个小国就是燕国,地处辽东,他的奠基者叫公孙度,公孙度原本只是郡县中一个小吏,但在同乡好友徐荣的帮助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徐荣向董卓举荐公孙度,说公孙度是个人才,于是董卓就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公孙度上台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将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当时天下军阀都在中原征伐,而辽东相对而言十分安宁,于是公孙度抓住时机,快速的发展辽东地区,使得辽东的实力逐渐增强,自身羽翼逐渐丰满,后来公孙度率军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不断的开疆扩土,使得自身实力大增,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招贤纳士,广收人才,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使得辽东实力与日俱增。

后来他自封为辽东候,但实则是把自己当成了辽东的皇帝,出行的时候都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佩戴的帽子都悬挂着九条玉串,并把自己的骑兵当成御林军,曹操曾经想拉拢他,封他为永宁侯,但公孙度却说:“我在辽东称王很好!”于是,将印绶放在了武器库中。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后来公孙度去世,将位置传给了公孙康,公孙康于是继续发展辽东,使得辽东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再后来公孙康病逝,因为自己的孩子年龄还小,于是将位置传给了弟弟公孙恭,但公孙恭上任多年后就生病了,慢慢的变成了废人,不能再治理辽东了,于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逼迫自己的叔父公孙恭让位,自己则当了辽东太守,公孙渊上任后,周旋于魏吴之间以求自保,后来公孙渊野心膨胀,于是在自立为燕王,并设置了百官,建立了燕国,他一方面安抚少数民族给他们加官进爵,另一方面则向吴国称臣,希望能得到东吴的外援,但公孙渊此举激怒了曹魏,于是曹魏派司马懿出动大军来攻打辽东,不久就将公孙渊围困于襄平城内,公孙渊无奈下率众突围,结果被魏军斩杀了,燕国自此灭亡,由于燕国的实力太小,因此燕国常常被忽略。

三国时期实则四国并存,第四国是怎么发展的?后来被谁消灭?

小结

从公孙度自立为候到公孙渊自立为王,前后有40多年,辽东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要知道曹操先是成为了魏公才有了魏国,而孙权是先被封为吴王才有了吴国,而刘备是自立为汉中王才有了后来的蜀国,因此公孙家的燕国和其他三国在地位上也是类似的,所以当时实则是4国并存。

参考文献:《三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