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病逝。

对于自己的一生,张学良曾这样评价:“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说这话时,他的表情是平静的。

西安事变那年,他正好36岁。此后,他早前精彩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幽禁岁月几乎伴随了他漫长的一生。他曾以为鬼子被打跑了,自己能获得自由;他也曾以为,蒋介石再当上“总统”就能放了他。

但最后,所有的以为都成了泡沫。最终,他还是被幽禁了50多年。直到1988年,蒋经国病逝,他逐渐恢复自由。到1990年,他才完全恢复人生自由。1995年,才得以离开中国台湾,避居于夏威夷。

一个中国人客死在美国,却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台湾方面派出了代表去夏威夷、祖国大陆也是一样,老部下纷纷托人送去挽联。东北大学也派出了代表,去见老校长最后一面。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在告别仪式前,10月22日,一场由张学良家人、老友等人举办的小型追思会在阿拉蒙安娜饭店的会议厅举行,这是葬礼的一部分。。

张家人向来低调,所以追思会并没有邀请除亲朋好友之外的人参加。但当天,仍然有大量媒体记者前来。作为媒体人,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曾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老人去世后,亲友们都会如何评价他。

追思会由阎明复会长主持。他的父亲阎宝航曾是张学良的部下兼老友,两家后人的关系也很好。此次,他是代表大陆来送一送少帅的。他致词结束后,东北大学代表讲话。整个气氛真挚感人。

这一切,都让人群中坐着的一位老者动容,他的名字叫林渊泉。林渊泉对外的身份是张学良在台湾时的老管家,曾跟随着张学良在台湾生活过50多年。直到少帅晚年离开台湾时,他们才分开。后来,少帅生活在夏威夷时,林渊泉也曾多次前去探望。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蒋士云女士,曾表示:“小林是开车代管家,人很忠诚,服务也很周到。汉卿在我家中的时候,小林也住在这里。洗澡啦、伺候啦,都是小林”。很显然,他是深得张学良信任的管家,并非一个仆人那么简单。

当时,蒋士云也曾怀疑过这个“小林”的身份。此人身手极好,一看就是个深藏不露的练家子。但直到张学良完全获得自由后,蒋士云才从一个老友那儿了解到“小林”的真实身份。

小林曾对人说:“我就是台湾的情治单位派过去监视张学良的,后来由于工作不力,还把我调回来了!”

所谓“情治单位”,其实前身就是军统和中统,也就是一个特务机关。不过,林渊泉一向敬重少帅的为人,所以他不但从未做过任何伤害少帅的事,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他照顾得很好。这也就是情治单位认为他“办事不得力”的原因。

正因如此,此次追思会,林渊泉也被张学良的亲友们邀请来参加。亲友们让林渊泉站出来说一说话,他也答应了。他的讲话是令在场所有人都感慨万千的,因为他提到了3件事:

第一个件事,张学良虽至死都未能再回到大陆,但他曾3次跟林渊泉提起过非常想回来。

第一次,是90年代他在台湾刚获得自由后不久。但很显然,这个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台湾方面允许的。

第二次,是1997年少帅已经到夏威夷后,林渊泉从台湾来看他。

那天,少帅让林渊泉推自己去外面散步时,突然问他:“你有空吗?” 林渊泉不知他何意,便问:“干吗,要我推你去公园吗?”年过百岁的张学良用手指着海对面,说:“我想去那边儿,你陪我去吧!”

第三次,是1998年。当时林渊泉正在跟张学良散步,期间他又突然说起:要去大陆看看。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虽然最后因为赵四小姐身体不好等原因,张学良的大陆之行并没有实现。但林渊泉的话能证明,回老家看看一直是张学良晚年最大的心愿。

第二个件事,是关于东北大学。

1928年张作霖遇难后,28岁的张学良主政东北。他一上任,就捐出了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用于在东北兴办大学、中小学,并兼任了东北大学校长。

在夏威夷生活时,张学良已经不愿意多谈政治,却独独爱谈东北大学。他常常跟林渊泉说:“办个大学不容易,现在在沈阳还有东北大学……”林渊泉说完这话,参加追思会的东北大学代表,无不落泪。

第三件事,也就是本期魂说重点要跟大家说的:林渊泉公开了两个数字。

他是这样说的:张老先生1946年刚到台湾时,看守他的宪兵有100余人,直到1988年恢复自由之前,看守他的宪兵吃饭时还有4桌人。

“100余人”、“4桌人”,这两组数字,林渊泉已经不需要说什么,在场所有人已经能明白张学良被幽禁台湾50多年里,活得有多难!可以说,这两个数字揭开了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若非林渊泉是张学良身边的人,这个数字说出来可能都不会有人信。毕竟,在世人眼里,张学良自从落地台湾的那一刻,就已经对蒋介石没有任何威胁了。

此次葬礼后,张学良在台湾的越来越多生活细节被披露出来,提供资料的包括张学良的侄女、儿子等人。本期笔者就跟大家细说这些尘封往事,让大家对少帅在台湾的经历,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一,侄女张闾蘅:我们要见他要很小心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何坚持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这是很多史学家都深入研究过的问题。

有人说,是因为张学良当时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认为蒋介石不会把他怎么样。也有人说,是因为张学良和宋美龄私交甚好,宋美龄的求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有人说,张学良当时是承受不住“以下犯上”的舆论压力。

但笔者始终认为,毛主席在1937年接见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时,说的一段话才是最有见地的。主席说:

“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毛主席的话,是一针见血的。事实上,就在25日当天下午,张学良还对杨虎城说:“假如我万一回不来,东北军即完全归你指挥。”

1937年1月8日,他在南京还曾取出两封已写好的遗嘱,交给了好友王化一,称:如造成内乱,将自杀以谢天下。

总之,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前,张学良是已经能预测到自己将来的处境的。

此后的50多年里,张学良被幽禁的地点是一直变化着的。1937年初,他囚禁在奉化;1938年,被送到贵州。直到1946年,他和夫人赵四小姐才被秘密转移到台湾。至此,外界对他的一切几乎无从知晓。

张学良被送到台湾后第2年,四弟张学森一家也随母亲寿氏飞往台湾,并在当地定居。也就是说,当时四弟一家是跟张学良走得最近的亲人。

但多年来,张学森一家根本见不到大哥和大嫂。他们只知道,张学良被关在新竹县一个人烟稀少的山里,有专人看守。

直到1954年的一天,张学森一家接到台北中心诊所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赵四小姐在我院住院开刀,你们要想见他,可以来试试!”

当时赵四小姐得盲肠炎,看守们不得不把她送到医院来做手术。而这家诊所的院长,又正好认识张学森家。出于同情,他便特意打电话让张家人过去看看,并特意交代“要偷偷的”。

于是,张学森带着妻子、女儿立马赶了过去,这也是侄女张闾蘅第一次见到大伯。他们在赵四小姐病房的对面,开了一间病房。一听到走廊有声音传过来,他们不敢开门,只能从门缝里偷偷看。

当时赵四小姐要去洗手间,54岁的张学良便扶着她去。张学森一家就这样从门缝里看着,没有人敢上前说话,只看到两个背影。晚年张闾蘅再提到这一幕仍觉得无限心酸,在她看来这对平凡的夫妻当时是那么无助。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到1965年后,蒋介石开始稍稍放松了对张学良的监管,张学良可以定点去一些地方了。他可以出门吃饭,可以去四弟家玩。

但每次,他身后都跟着一群人。因此,他每次出行都会弄出很大的动静。久而久之,张学良也习惯了特务们的存在,有时候他跟弟弟一家聊天时,特务就坐在旁边。

而侄女张闾蘅每次去见伯父,父母也都会告诉她:“说话一定要小心,隔墙有耳,免得给伯父添麻烦”。

当然,除了四弟一家,张学良当时还能见到一群特殊的人:原来在东北军的部下。他们多数是跟着老蒋败退到台湾的,入台后长期受不到重用,日子也都过得不好。

一次,蒋介石特批了十几名原东北军老兵去看他,张学良难得地说了很多话。分手时,已年迈的部下们都觉得此生怕再难相见了,竟一个个抱头痛哭起来。

张学良一直强忍着不哭,最后见老兵们都不愿离开,他只能想了个办法。他拿出当年在东北的威仪,喊出口令:“成三列纵队,列队!向后转,开步走!”

年迈的老兵没办法,只能列好队,一步一步地朝外走。张学良目送着他们时,陪着他的管家林渊泉,分明看到他眼里有泪。

二:赵四小姐

一提到赵四小姐,很多人都觉得她对不起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毕竟她是插足人家婚姻的女人。但对于张学良的亲朋好友来说,赵四小姐和于风至都是他们很感激的人。

至少,侄女张闾蘅每次提到赵四小姐,也都是跟叫于凤至“于伯母”一样,尊称“赵伯母”。之所以会这样,关键就在于赵四小姐在台湾对张学良的不离不弃。

张学良一开始被幽禁在大陆时,赵四小姐和于凤至就商量,由谁去陪伴他。于凤至认为,赵四小姐的儿子还小,便提出由自己前去。赵四小姐便一边在外照看孩子,一边时不时去探望一下少帅。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直到上海陷落后,赵四小姐才不得不带着儿子去了香港。但没想到,于凤至在陪伴丈夫3年后,得了癌症。张学良不得不求助宋美龄,让她去美国治病。从此,于凤至再也没能见到丈夫。

于凤至离开后,赵四小姐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从香港赶回了大陆。其实当时她在香港过得挺好,她有钱、也有自己的住房、更有乖巧的儿子相伴。但她宁可母子分离,把儿子交给美国的朋友照料,也一定要去监禁所陪伴爱人。

此后,她便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少帅。

在台湾时,夫妻俩被监禁在山里。因为远离城镇,采购很困难,夫妻俩便只能自己想办法维持营养。

张学良种了点青菜,又养了些鸡鸭,每天在地里忙活。至于夫妻俩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赵四小姐自己做的。她有一台老式缝纫机,每天都花大量时间裁制衣服。

夫妻俩也没什么娱乐,就只能互相给对方拍照。他们有一个很老的照相机,张学良给赵四小姐拍,赵四小姐也给他拍。如今这些照片也被保存了下来,大家可以看看: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从照片上来看,赵四小姐的身材保持得很好,再穿上自己做的衣服,虽谈不上神采奕奕,却一样是气质不凡的。

有了赵四小姐的陪伴,张学良的心情确实好了很多。很多照片里,少帅都是有笑意的。或许,这也是少帅能熬过这几十年的最大原因。

三:张学良也曾试着想办法,希望重获自由

虽然有赵四小姐的陪伴,但对于张学良来说,失去自由的无奈仍时时困扰着他。难道他没有想过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想办法,一方面来自外部。

早在1946年,周恩来就曾在一次会议上,当面质问过国民党当局:

现在强调国内团结,这使我想起对国内团结贡献最大的人,这个人是你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那就是张汉卿将军,他至今都没有获得自由!

听闻此事,张学良对周恩来十分感激,并专门给他写了“密函”表示:愿天相助,早成佳果!

同时,张学良自己也在想办法叫人带话给蒋介石。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张学良曾让东北军元老莫德惠送了一块金表给蒋介石,很显然是想跟对方彻底和解。

遗憾的是,这些办法都没有凑效。最后,气得不行的张学良曾跟人抱怨:

西安事变,为了制止内战,为了抗日,我没有错。我不该扣留委员长,判刑10年,无话可说。但10年期满,如今抗战胜利,日本人都投降了,还把我关下去,这是什么法律?

1936年,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张学良被南京军事委员会会审,判他“有期徒刑10年”。因此,在很一段时间里,张学良都认为自己只需要被关10年,就能重获自由。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被关到台湾后,张学良也一直在想办法。1957年,蒋介石过70岁寿辰,张学良还想到了给他送礼。他特意送了一个手杖给对方,希望蒋介石不要再忽略自己的存在。但没多久,蒋介石就把手杖给还了回来。很显然,过了20多年,蒋介石当年的气仍然没消。

一年后,宋美龄来探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还让她带话给蒋介石。宋美龄念着往日相识一场的份上,答应他:“你从来是一个爽直的人,你的话我一定转达”。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于凤至也一直在给蒋介石和宋美龄施压,希望台湾能让张学良去美国,陪伴她和孩子们。对外界来说,既然刑满了,去看老婆孩子显然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要求。

到最后,实在被逼得没办法的宋美龄,只能想出了一计“狠招”。当时张学良信了基督教,宋美龄则提出既然如此,那就不能有两位妻子,他必须在于凤至跟赵四小姐之间,决定一人。就这样,张学良不得不提出跟于凤至离婚。

而在美国的于凤至,为了丈夫的安全考虑,也不得不在离婚书上签字。后来,于凤至曾这样回应这件事:

汉卿是笼中的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个字……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张学良的不自由是方方面面的。眼前100多人的监视队伍只是一方面,就连婚姻等都是不能做主的。

四:特务监视下,要了解大陆的情况只能靠侄女

因为被监视得太严了,张学良想要了解大陆的情况,以及以前一些老战友是否安好,只能靠能经常去看望他的侄女张闾蘅。

被囚禁期间,张学良很爱跟晚辈们讲当年在东北的事。讲到开心的事,他总是神采飞扬;而讲到张作霖之死,他总是黯然神伤。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当时他内心的牵挂共有两处:一边在避居美国的亲人和儿女;一边,则是东北老家。一直跟大伯感情极好的侄女张闾蘅便决定,要替大伯回大陆看看。

在出发前,张闾蘅听说但凡是来过大陆的人,都会上一个被重点监视的名单。所以,为了减小目标,张闾蘅甚至不敢坐飞机,只敢先到香港,再从香港坐火车偷偷到广州。因为害怕,她也不敢进入内陆地区,只在广州待了两天后,就马上回到了台湾。

此次进大陆,让张闾蘅十分兴奋,祖国大陆的情况根本不像台媒宣传的那样。于是,一回到台湾她就赶紧去找大伯,希望找机会偷偷把这件事告诉他。

谁知,还不等她开口,监视大伯的特务们便对张学良说:“你问问她,去大陆干了什么?” 张闾蘅这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小心,还是会被他们发现。

这时候,张学良才知道侄女回了大陆。后来,他找机会跟侄女交代了一些事,让她如果再去大陆一定要帮自己去看看。在伯父交代的这些事中,让张闾蘅印象最深的有两件:

其一,要去给张作霖上坟。张学良对侄女说:“我们张家几十年来,没有人去给你爷爷上过坟”。张学良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个人:其一,就是父亲张作霖;其二,是周总理。

其二,告诉侄女,再去大陆时可以去找两个人,一位是吕正操,一位是万毅。这两人原来都是张学良在东北的老部下,后来都加入了解放军。建国后,吕将军被授开国上将,万将军被授开国中将。

2001年张学良葬礼上,老管家公开两个数字,揭开少帅在台湾的无奈

这两件事,张闾蘅都牢牢记在心里。几年后她再次回到大陆时,便找到了吕正操将军,并由吕将军带着,找到了爷爷的墓。

那天的情形,张闾蘅多年后一直记得:一开始,低调行事的他们只有几个人来到位于辽宁的张作霖墓地。但到了那里后,却发现当地很多人自发前来。让她最感动的是,当地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一直在帮张家看坟。见到张闾蘅后,老人对她说:“30多年了,你们张家终于来人了!”

这些所见所闻,张闾蘅回台湾后,都全部告诉了大伯。张学良听完,连连点头。

后来他还叫侄女给吕正操带去了这样几句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想说,却不知该说些什么,陶渊明寄情山水的诗作,很能表达80多岁的张学良此时的心境。吕正操读完后,希望他能振作起来。于是便回了他两句: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

吕将军改写陶渊明的诗,告诉张学良一定要坚持到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一年后,蒋经国病世。又过了两年,张学良全面恢复人生自由。这一年,他已经是89岁高龄。而后,他选择了在夏威夷生活,直到2001年过世。

“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这是张学良一生的无奈。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涯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他为中华民族的付出。他不是一个完美式的英雄,但“千古功臣”之名他还是担得起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