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有人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有人还想让秦桧“站起来”?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问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骂作汉奸,施琅率清兵攻占台湾被誉为民族英雄,为什么这两人的评价差别这么大呢?

笔者思索良久,方才得出结论,就是崇拜强权的实用主义历史观在作祟,试分析如下:

吴三桂降清之时,天下正处于混乱之中,李自成、残明、满清三股力量还未分出胜负,谁来主导天下还是未定之数。也就是说,谁是正统,谁是偏安,谁是统一国家代表,谁是分裂势力还未决定(虽然在文化上,残明是华夏文化的正朔)。正是由于吴三桂的降清,打破了三股力量的平衡,天平的砝码倒向了满清一方,所以吴三桂就成了引狼入室拱手,将华夏世界让给外族的汉奸卖国贼。

到了施琅时代,天下大局已定,全国除了台湾,所有疆土都归于满清政府,自然满清政府就成了国家统一的象征,成了华夏文化的代表,而偏安一隅的郑氏集团,就成了分裂国家的割据势力。所以,施琅与郑氏之间的战争,不再具有华夷之别的文化意义,而是统一与反统一,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施琅自然就成了扫平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

为什么有人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有人还想让秦桧“站起来”?

这种实用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就是不再拘泥文化之辩,不再坚持道德节气,谁实力强大,谁有助于国家统一、疆域扩大,就效忠于谁

这种历史观是十分有害的。用这种历史观去看待历史,就会得出许多颠倒黑白的结论。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像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就成了阻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罪人,而像秦桧、吴三桂这样的民族败类,反而成了促进国家统一、加速民族团结融合的功臣。已经有人公开撰文,称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更有人试图为秦桧平平反,让秦桧“站起来”。

用这种历史观看待当今,许多问题会变得十分混乱。比如在看待抗日战争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问:当日本刚刚侵略中国,天下局势未定的时候,像汪精卫一类投降日本的就是汉奸,和吴三桂一样。假设过了几十年,日本入侵中国成功了,占据了大部分领土,成立了中央政权,再投降日本,帮助日本去收复小块的抵抗势力,就成了促进民族融合,加快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像施琅一样。

用这样的历史观教育后人,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会问,如果再来一次异族入侵,我们是像岳飞、文天祥那样去抵御呢,还是像吴三桂、施琅、汪精卫那样去资敌呢?

为什么有人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有人还想让秦桧“站起来”?

国家、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同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汉族与满、蒙等异族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国与国的关系。

因此,谈及历史问题,必须要统筹考虑历史与现实,既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搞历史实用主义。如果用现在的国家、民族关系来解释历史上的国家、民族关系,仅仅因为目前面临统一的现实问题,就刻意地去曲解历史人物,则必将殃及子孙,贻害无穷。反过来,如果过分强调历史上汉族与异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必然会对当今民族和睦、国家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引发民族分裂倾向。

因此,在谈及国家、民族关系时,历史与现实度的拿捏,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工作,需要谨慎对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