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商场变身“城市舞台”,探访北京二环又一处文创打卡地

一座紧邻东四地铁站的“雪莲·亮点”东四文创园,在冬日的北京悄然开幕。

东四周边的老街坊发现,去年3月闭店的三友商场在封闭了一段时日后,成了焕然一新的文创园。原本陈旧的建筑外立面和杂乱萧条的商铺,翻新为一幢简洁的白色建筑,沿街通透的玻璃落地窗透出的温暖灯光,吸引路人驻足。

老商场变身“城市舞台”,探访北京二环又一处文创打卡地

“更新的是城市小场景,担当的是生活大角色。”有网友在打卡了“雪莲·亮点”之后,留下的印象是“安静拍照的好地方”、“朴素低调的奢华”。

文创园一开幕,就以一场名为“与城市对话——商业更新中的当代表达”主题设计展,宣告其“城市文化角”的定位。当天,很多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来到这里,坐在“偶得”剧场的阶梯上,听策展人、亮点园区创始人丁平讲述这个全新艺文空间的由来,探讨城市更新的经验。

早年在伦敦、曼谷、爱丁堡都长居过的丁平,专业身份是一位灯光设计师。20年前回北京之后,就频繁接手各种老建筑改造项目,“雪莲·亮点”是亮点园区的第六个项目。

丁平告诉第一财经,“雪莲·亮点”的前身三友商场,是建于1985年的北京老牌百货商场。这家以羊绒衫等纺织品销售为主的商场,承载着一代老北京人的记忆,新中国第一件羊绒衫就是雪莲牌。早在1994年,三友商场的年销售额就破亿,营业面积也从最早的500平方米扩建到5000平方米。

随着电商发展,商场的传统业态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中老年消费群体难以支撑其运营,一度萧条冷清。2019年起,北京赛特购物中心等多家老牌百货商场都纷纷闭店改造,转型升级为更适合年轻消费群体的新空间。在这波“商改办”的潮流下,三友商场也加入其中,从老商场摇身变为文创园,成为“文化东城”建设中的新兴案例。

丁平邀请了包括建筑师许云飞在内的七八位设计师共同参与,将不再适应于新时代的旧商场改造为一个融合了商业、文化、科技、时尚、创意、新兴产业于一体的9000平方米新商业空间,赋予老建筑新生命。

迷你花园,城市的舞台

一个建筑的灵魂是什么?在做每一项老建筑更新项目时,丁平都会想清楚这个问题。拾间建筑事务所之所以能PK掉其他建筑事务所,恰是因为建筑师许云飞的理念与她不谋而合,“我们有一个共识,要做一个城市的舞台,让所有的美好都被看见。”

第一次勘察完场地,许云飞迅速确定好建筑改造的框架,五天时间通过了第一稿,有了“城市舞台”的设计思路。作为一位90后建筑师,他的立足点是年轻人。他想让新的空间变成年轻人想来拜访的地方,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重新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

老商场变身“城市舞台”,探访北京二环又一处文创打卡地

在最初的建筑图纸里,许云飞满怀浪漫情怀地设想,旧建筑原来有一片荒芜的退台,杂乱无章,如果能改造为错层的露天花园,将成为一处生动的城市景观,他想在露台上种满树,“大家在这里喝酒、念诗、唱歌、求婚,都可以。”

老商场变身“城市舞台”,探访北京二环又一处文创打卡地

丁平说,“我们之所以选择一位90后建筑师,就是要让建筑与城市年轻人的心跳与脉搏贴得更近。”

虽然错层露台的设想最终因各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建筑顶部保留了一个开阔的屋顶花园,建筑内部更是散落着不同风格的十一个迷你花园。十一个花园都有各自的名字,一楼的“滴水花园”,像是传统老建筑的内景一隅,踏过石子路推开小门,就能直接踏进胡同里。

花园的存在,让这个融合了办公功能的艺文空间变得生动,人们可以随时离开工作环境,到花园里溜达放松,自由呼吸,接待朋友。

除了建筑师许云飞,各路设计师在文创园里各自发挥创意。设计师贾立做了入口处的拱形门的艺术装置,花艺设计师关月做的“山海经”花园装置,屋顶的“山友花园”则来自设计师宋曦。

“偶得”剧场

文创园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处“偶得”剧场。

老商场变身“城市舞台”,探访北京二环又一处文创打卡地

所谓的剧场,其实是一个窄而高的空间,搭起木质台阶,请来声学设计师和灯光师,制造出一个符合声学要求的小剧场。剧场的两面的墙,保留着粗粝的水泥痕迹,站在剧场台阶上,阳光从玻璃窗散射下来。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走过蜿蜒的楼梯,就能直抵屋顶花园。

丁平将其视为整个建筑改造的灵魂所在。“偶得”剧场迄今举办过设计讲座、音乐会、发布会等活动。这个如同建筑中庭的空间,用她的话来说,是通透的,阳光和风都能进入的地方,也是都市人能喘息休息的地方。

她设想,未来这里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可以在这里喝咖啡、聊天、开会,组织沙龙,办各种小型的诗歌朗诵会或是音乐会,你甚至可以抱着睡袋来这里看星星,“它应该是一个给人放松的地方。”

“如果是一个新建的空间,不一定有这样的韵味。”丁平说,剧场的成型过程完全是偶然的。

这幢建筑最初是纺织工厂,上世纪80年代三友商场建立时,面积仅500多平米,后面的十多年间不断扩建,这才有了扩建后留下的历史遗迹——横跨着两个建筑的“剪刀”楼梯。作为商场使用时,楼梯能起到减缓人流量、连接两个楼体的作用。但在改造时,“剪刀”楼梯的去留,颇费设计者的思量。

许云飞最初想将“剪刀”楼梯改成一个极窄的美术馆,有人建议做成艺术装置,有人提议改造成草坪或是冬季花园,各种方案之外灵感不断碰撞。

最终,意地筑作创始人、设计师连志明接手了中庭区域的设计,将楼梯拆除,水泥墙面保留,铺设木质阶梯,做成一个狭窄而有趣的剧场。对于那些被保留的粗糙水泥墙面,丁平觉得,象征着工业时代与现在的链接,记载着城市过去的记忆。

打造人文美创空间

“雪莲·亮点”文创园是北京东四大街整体改造计划中的一环,它是北京时尚控股旗下位于北京核心区的首个文创园区,也是“十四五”开局以来的第一个建成的文创园区。

“建筑改造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丁平说,后续运营文创园所需要的精力和经验,远比单纯的改造更难。

丁平曾将北京计算机二厂改造为亮点文创园,成为北京二环内的旧建筑更新典范之作。这间文创园同样是“人文花园”、“人文美创空间”的理念,将艺术、设计、环保与健康主题融入公共空间,园区内有三个露天花园、一个艺术展厅。

让亮点文创园声名鹊起的,是这里曾经孵化出健身App独角兽Keep。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王宁是90后,当年选择在亮点文创园开启创业之路,是因为这里轻松文艺的办公风格,丁平也眼见着这家创业公司从最早的50人发展为500人,一跃成为健身应用巨头。2019年,Keep将总部搬到万科望京中心,租下10000多平米的办公室,离开亮点文创园的最后一天,王宁很伤感,“把亮点的所有角落都走了一遍,四年的时间,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谈及怎么做好文创园,丁平的经验是,守住初心,还要够专业。首先要在旧建筑改造的基础上,把产品和服务都做到极致。最考验运营者的是,如何用心做好的日常的活动和展览,以国际化的视野招揽不同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激活文创园的活力。

目前“雪莲·亮点”文创园的招商已经达到60%,文创园内的企业与商家将陆续入驻,建筑师许云飞的一楼咖啡馆也将在近期开业。

到明年5月,丁平想,这里会呈现出常态的人流量,人们在这里办公,访客可以进来看展览或是参观,“那时候,这里会是一种非常优雅,体现城市中心价值的环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