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涌现出很很多“战神”,白起便是其中一位。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多场战役,没有败绩,特别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这惊天地泣鬼神一战后,当时人们只要听到白起的名字就会惊恐万状,之战神之威无人能掠其缨。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眉县人,从小熟读兵法,善于用兵,有“战神”、“人屠”的绰号,
公元前293年,韩国派大将公孙喜联合魏国攻打齐国。当时白起担任左更一职,秦昭王因为魏冉的推荐,让他率军队抗敌。白起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大败韩魏联军、攻占五城、杀敌二十四万,并活捉了公孙喜。
这一战,可谓惊天动地。一时间,白起名传天下。白起也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被秦昭王任命为武官的最高的官——国尉。
公元前280年,秦军派白起为帅伐楚,结果大破楚军。白起再次名震天下,战后,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一年后,在鄢郢之战中,白起率军伐楚,和楚军主力迎来生死战。决战中,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期和进军路线,秦军孤军客战楚地,起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进攻楚国。并采用了“水攻”的战术,成功地攻入楚国别都鄢郢,数十万楚军被杀。此后,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虏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后与赵将贾晏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后来白起再次攻打韩国,攻陷五城,斩敌五万。
白起最辉煌的是与赵国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长达三年之久,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用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术。赵军一味进攻,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白起军队出其不意地攻其背后,最终白起将赵括诱入包围圈中,埋伏围堵。赵军大败,赵括走投无路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投降。
白起为了以除后患,选择了坑杀四十五万赵军,只放回去240名幼小的赵兵。当时赵国“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赵国全国上下,陷入悲愤之中,人人皆要“食白起之肉”,以至于连赵国吃的豆腐都叫“白起豆腐”。
关于白起坑杀40万赵军,后人争议不断,认为白起杀孽过重,过于残忍,是属于真正的“杀神”。
其实白起替秦王背了黑锅千年。当时对于如何处置赵国40万降卒,白起请示了秦王。秦王并没有明确答复杀还是不杀。然而,40万降卒鱼龙混杂,存在再“反叛”的潜在危机。再加40万降卒一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白起请示粮草不足,秦王以国内紧张为由,迟迟不支援粮食。无奈之下,白起只好自作主张,坑杀了40万降卒。
之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就在这时接到退兵的命令。
原来秦昭王听从了奸臣范雎的话,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结果秦国罢兵后,赵国又不履行义务,非但没有献城求和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秦昭王一怒之下又让白起挂帅伐赵,结果这一次白起拒绝了,白起说了四点理由:一是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二是邯郸城池高大坚固,而有重兵把守,很难快速攻下。三是长平之战后,秦国兵马劳累,粮草告急,急需要休整养锐。四是各诸侯不愿看到秦国一家独大,他们都向赵国派出了援军,如果我们去进攻,他们里应外合,我军必败。
秦昭王却认为白起是故意摆架子,阵怒之下改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进攻以失败告终。
在听到秦军败绩之后,白起叹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无奈之下,秦昭王再次派白起挂帅亲征,但白起依然托病不行。在范雎的建议,秦昭王用其私党郑安平挂帅,结果依然以失败告终。
两次失利让秦昭王颜面扫地,他第三次让白起挂帅出征,并且发出狠话:“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为寡人出战。”
白起无奈之下,只好带病上路,一路慢腾腾地的,行至杜邮时,范雎乘机进谗,说白起迟迟不肯奉诏,有谋反之心。秦昭王一怒之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对此,白起长叹一声,说了7个字:“不许功臣见太平。”
白起这7个字道破了他被斩杀的真实原因,也历朝历代功臣被屠杀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