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动乱、大分裂时期。自周平王迁都,建立东周,周王室已不复“天下共主”之势,诸侯并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进入分裂时期;东汉末年,汉天子衰微,刘室宗亲已经无法履行高祖刘邦所定下“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的白马之盟了,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亡东汉而建立曹魏,可惜好景不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而自立,曹魏亡而兴西晋,然好景不长,天下再度异变,东晋内乱而南北朝起;而好不容易才统一的大唐,自灭亡后中原再度大乱,经历五代十国,到了宋才重新统一。那这三个分裂时期,又有哪些异同呢?

一、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昔日周幽王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等到犬戎真的来犯了,再无诸侯前来救驾,西周灭亡。自周平王迁都,东周建立伊始,周天子已不是接受诸侯朝拜的“天下共主”了,周王室无力限制各路诸侯做大做强,因此百余诸侯相互攻伐,就连第一代“盟主”齐桓公,也是假借“尊王攘夷”之名,代行天子之职。此后又经四代霸主,待到“三家分晋”,七雄争霸时,周天子宛如一个摆设,只得坐等身死而不敢作为。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重用奸臣,在经过黄巾之乱、何进揽权、董卓进京等事件之后,终于天下三分,魏蜀吴三足鼎立,曹操更是挟持着汉献帝,
“奉天子以令不臣”
。然而曹操还是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任务又交到其子曹丕手上,然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窥探帝位,其子司马炎废除魏元帝而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又经东晋、南北朝,及至隋唐才得以统一。
自唐灭开始,至宋建立为止,五代与十国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藩镇割据,政权动乱的时期,五代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他们便是唐朝灭亡后,纷纷自立的各地藩镇,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而其他一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后世学者称为“十国”。由此可知,五代十国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都有相同的背景环境: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诸侯亦无力取而代之,这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二、
虽处乱世,文明之火未尝熄灭
此三时代虽处乱世,但后世学者却能从不少史籍中发现,在这些社会大动荡时期,不仅农业年年增收,还是文化、政治等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五代十国保留下来的大量科技文献,这些乱世的国君,无一不是重视农业生产,体察民情,注重文化发展,这些举措,都为后朝统一后的政策实施提供不少建议意见。
三、
割据时间之长,不少于一朝之存
三个时代还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持续时间之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持续两百余年;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五代存在五十三年,十国存在七十七年。三者持续时间之久,天下不兴战事时间之短,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百姓苦战哀战久矣。
说完相同,再来聊聊三者之异:
一、周天子有名无实,但东周王室尚在
周平王东迁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西周还被犬戎击破,周王室颜面大损,两者相加便是东周天子不能担负共主责任的主要原因,然而诸侯争霸,虽没有把周室放在眼里,但依然不敢轻易表达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大败晋军,饮马长江,向周天子的使者问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然善辩的王孙满以“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不能过问!”打断了楚庄王的不二之心。战国时秦惠文王的策士张仪进言:“据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但最终秦惠文王还是用了司马错“得蜀即得楚”的建议。东周存国五百余年,天子之名虽名存实亡,但诸侯无一人敢僭越,为何?实乃无一国能与天下为敌。而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同,他们虽也是乱世,但是在前朝灭亡后,因为藩镇割据才乱起来的。
二、先秦时屠戮异族,魏晋五代外族发难
先秦,至秦统一之前的时期,春秋战国时,虽然各路诸侯征战不断,但对少数民族的打压却也没有减少过,秦发迹于西陲,世代与西戎为敌。燕、赵广筑长城拦截南下的匈奴,更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名将李牧大败匈奴。荆南楚国
“抚征南海,训及诸夏”
,不是屠戮,就是征服。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乘中原动乱之际,陈兵发难,因为司马家治国无方,出现了“五胡乱华”的现象,南北朝时,北方彻底沦为异族乐土,而汉人只能偏居南方。五代各朝虽掌握中原与关中地区,但天下大乱,契丹乘机发难,时常威胁汉人朝廷,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外族国家,如五代的后唐、后晋,契丹建立的辽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汉人已不再团结,被少数民族钻了空子,汉族的地位一落千丈,竟被这些外族鄙夷。
嗟乎,皇帝虽称“万岁”,但在历史中如唐、明、清等完成大一统的王朝,也不过存百年,为何?先代贤明,自忧患而起,跨马而平天下;后辈无忧国忧民之心,灭亡于安乐之乡。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出现过知人善用,劝农桑、修法度的明君,还是不能否认,在这些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中,多少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或是男儿一去不返,或是妻离子散,乱世的教训,吾辈应当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