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职场发展的一些思考

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2359篇文章

  最近也收到一些朋友的问题,有的是找工作,有的是招工作,还有职业规划等等。 看人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需要历练,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积累自己的经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和错误,及时止损。 职业发展在我看来有两个明显差异的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成长阶段,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开发,测试还是运维等等,是一个技能提升的阶段,而且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成长周期内在发展空间方面的提升期望也比较高,比如涨薪,晋升等,都会有比较高的期望,也希望能够和自己的经验所匹配,时间过得有多快,90后都已经开始满30,到了三十而立不知天命的阶段,而00后都开始要步入职场了。 

这个阶段的分水岭不是很明显,有的说是35,从招聘的要求和职场经验来说,到了35应该是一个领域内的熟手,而且更重要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人云亦云。在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观之后,好的坏的习惯都不好改了,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落后了,很容易在职场上被嫌弃。

在这个阶段也看到了很多在职场选择上相对落后的人,有的人频繁跳槽,履历实在不大好看,短期内可能有一些薪资的增长,但是很快就会达到自己发展的瓶颈,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公司对你有真正的帮助,至少需要待4年以上才能对整体的流程和业务有深刻的理解,而如果一年一跳,基本都会被打上不稳定的标签;有的人反复转型,但是深究起来是缺少规划和行动,规划这种事情的结果无非是以下几种:1)意识到问题需要改进,但是只是想想 2)意识到问题,希望改进,也想到了一些改进方法,但是还没有开始尝试 3)意识到问题,在改进中,在试错中,所以和这三类人沟通的时候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人存在学历的瓶颈,至少在招聘中这是一个不会公开去明确讨论的参考点,但是相比35岁的坎,我觉得学历的坎要更具体深刻的多,我观察对比过学历差异的人在工作中的表现,相对来说学历高的人,他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要高一些的,在实战方面不一定好,但是这种学力是能够真正看出来的,在此我说的是相对,更通用一些,而另一方面,学历的不足还是得提早规划的,如果说统招本科是个坎,那么考虑在职研究生的性价比就相对比较高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双证硕士是RAID-10,则在职硕士就是RAID-5.

这个阶段会有太多的诱惑,比如薪资,比如大厂,比如好的职位等等,就举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薪资相同,你是去大厂还是去一个小一点的公司,对于不同的人建议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比而言,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至少在你要靠这个吃饭的行业中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之后,知道那些东西千万碰不得,千万别干,哪些事情是对的之后,其实我更建议你去一个相对小一点的公司去历练,至少这个公司靠不靠谱,有没有潜力就得看你的火眼金睛了。

如果有经验丰富的人能带你,就更不要犹豫了,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我参加过一些职级晋升的评审,有时候会默然伤感起来,有些候选人还是不错的,但是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团队中,缺乏一些关注和指导,能够看出工作成绩和工作年限是不完全匹配的,而且在问答中能够有一种被耽误的感觉。

所以钱这件事情很实在,但是也不要只看钱,毕竟第二阶段很快就来临了。

第二个阶段很快就来了,我其实更愿意成为转型期,在这个阶段有的人求稳,有的人创业开始了第二春,有的人则开始转型,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的心态还是求稳,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平衡,会开始考虑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或者爱好。 

现实真是残酷,如果单说性价比,那么操作型人员在这个年龄段是最容易被嫌弃的,而走出校门的同学,他们接受这些事物的能力更强,这类事务性,重复型,在原来看起来离不开人的过程被替代的可能性正在大大加强。 

这个阶段有很多人抱着和公司共同命运体的意念,我知道的很多朋友最后都重新转变了思想,公司不养闲人,这句话多简单的道理。 

这就好比是一个等待公交车的过程,如果有很多种选择,而且都不差,那么都可以达到你预期的状态,始终保持着一种竞争力,而选择就少,准备就少,那么错过一趟公交车的代价是很高的,错过也就意味着掉队。

如果说工作有试用期,那么一种隐性的试用期则是企业对你个人真正的认可,公司愿意投入一定的资源来培养你,提供平台供你发展,这些都是额外的投入和资源,而能够在这个程度上通过了“试用期”之后,你才可能有成为顶梁柱的机会。

而对于创业来说,我是很佩服这个阶段的人,做出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情,身边有不少朋友可以看到是在真正忙事业的,而且乐在其中,这个经验我不具备,就不妄自揣测了。

最后,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秤,这杆秤是很微妙的,记得几天前看到刘润老师说过一句话很受用,不要过早在低层次形成认知闭环。

当然我也相信,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就开始絮叨,喜欢提建议,而年轻一辈就是听不进去,毕竟这是自己的经历,需要自己做主,就是想去看看,去体验,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对错而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