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20文王归周

上节说到,商王帝辛为了筹划后续三次征伐夷方,防止周国在背后添乱,便在一征东夷之后、二征东夷之前,大约帝辛13年,在关中举行大蒐礼,趁机把周侯姬昌带到商王都软禁起来。

这是一次漫长的软禁,长达七年。后世有两位著名的一方军阀,遭遇过与姬昌类似的经历,他们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和明末清初东南海商首领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韩信丢失楚国王位后,被软禁在长安长达5年,郑芝龙丢掉福建军权后,被软禁在北京长达16年。而且两人的最终结局,都是被朝廷弄死。

所以姬昌被带到商王都,并软禁在羑里之后,惶惶不可终日。在长期的软禁岁月中,姬昌无所事事,却因此学会了商族人的占卜之术,并且小有成就,传说卦卜经典之作《易经》,就是由姬昌写成的。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就说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本来姬昌学习占卜之术,只是为了打发无聊而又担惊受怕的软禁时光,把精力投入到其乐无穷的精神世界中,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量不去想被软禁的最终结局。

因为姬昌知道,东夷被征服的那一天,就是自己的死难之日。

但是造化弄人,被软禁的第七个年头,商王帝辛却把姬昌释放了,允许他回到周国。

除此以外,帝辛还赐给周侯姬昌弓矢斧钺,这意味着姬昌获得了商王授予的征伐大权,可以合法征讨周边的方国。

这个事情转变的也太突然,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姬昌被释放的时间,才会觉得更匪夷所思。

姬昌被释放的年份,是在帝辛20年(文王41年,约公元前1058年)。这一年,正是帝辛第三次征伐夷方的那一年。

前面说过,帝辛之所以软禁姬昌,就是为了防止商国东征时,周国在背后放冷箭、捅刀子。而现在,他不仅释放了姬昌,还授予姬昌征伐大权,给周国在背后搞事情予以合法权,难道商王帝辛疯了不成?

《史记》给出的解释是,商王帝辛就是荒淫昏庸的典型。所以周人在主君被囚期间,拼命献上珍财异宝,比如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宝马、有熊氏的驷马等等,收买帝辛身边的佞臣费仲献给帝辛,于是文王得以释放。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这个说法太过荒诞,有辱常人智商,我们最好呵呵置之。

西晋《帝王世纪》给出的解释是,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主动前往商王都当人质,结果被帝辛杀死并做成肉羹,赐给姬昌。结果姬昌不知道这是自己儿子的肉,吃了肉羹,帝辛认为姬昌不具备圣人的资格,威胁不了商人的天下,所以把姬昌释放。

「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於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这个说法也被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采用,并随着电视剧《封神榜》的播出而变得家喻户晓。

从常理来看,这个说法一样很荒诞。作为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周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可能杀死姬昌的长子,姬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长子的肉,就代表周国的威胁不存在了。因为这个释放周侯姬昌,实在也是有辱读者智商。

因此,有学者在这个说法的基础上,「还原」出另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商族人是一个信奉鬼神的民族,通俗来说,就是非常迷信。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海量活人祭祀的遗迹。这些外族的俘虏被商族人活埋、砍头、截肢、剖胸、烹煮,以祭祀他们的祖先神和「上帝」。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除了这些残忍的活人祭祀外,他们甚至把人牲的头颅烹煮。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一个青铜甗里,就有一个被烹煮过的人头。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也就是说,商族人除了有残忍的活人祭祀外,还有可能有食人的恐怖习俗。而这种恐怖的食人习俗,对于商族人来说,却有可能是一种神圣的祭祀礼仪。

因此,伯邑考被烹杀这件事,完全有可能存在。只不过,姬昌并不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而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吃了伯邑考的肉。

这一吃,就代表姬昌完全认同了商族人的礼仪和信仰,通过这个吃人肉的仪式,正式融入殷商大家庭,成为商王国的忠实臣子。

迷信的商族人,因为这个,才释放姬昌。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说法还真有靠谱的地方。但是冷静下来看看,这个说法只是推测,并没有实证。

首先,帝辛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并没有献祭周人首领之子的记录。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甲骨文在被发现之前,有大量的甲骨被当做中药熬成渣渣了,也许这个记录就这样被熬了。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无证不立。等找到了实证,才能确认伯邑考被献祭。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记录,而又在晚清时期被熬成药渣,那么我们只能说,存疑吧。

其次,考古发现殷墟遗址中,活人祭祀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的,属于商王武丁时期。而到商王帝辛时期,活人祭祀却变得非常罕见,而且祭祀的规模也急剧缩小。

这个发现,与周武王武王历数帝辛罪状中的不留心祭祀相吻合。原文记载于《尚书·泰誓》中,「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

也就是说,商王帝辛时期,商族人已经不再是武丁时期那样,大量杀死俘虏来祭祀,嗜血恐怖的氛围已经淡了很多。因而,伯邑考被商人献祭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

但是肯定也有人会说,可能性变小不代表没有,帝辛时期活人祭祀罕见,也不代表没有,伯邑考还是有被献祭的可能性的。

那么,如果笔者说,伯邑考根本不可能被商族人献祭,因为他在未成年的时候就早夭了呢?

这个说法的证据,来自于西周建立之后。西周早期,周文王的子嗣、周武王的子嗣都被分封到各地建立封国。其中,周文王儿子(也就是周武王兄弟)的封国一共十六个,被称作「文王之昭」。这十六国当中,并没有伯邑考或者伯邑考子嗣的封国,遍寻史书,也找不到伯邑考子嗣的封国。

也就是说,伯邑考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子嗣。

也有人会说,伯邑考被商族人献祭的时候,还没有成婚,或者没有留下男性后代。

我们不妨来看看姬昌被囚禁时,伯邑考的年龄会有多大。

作为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在灭商后两年便去世,留下的嫡长子也就是周成王还未成年,需要周公辅政七年才能亲政。所以武王去世时,周成王可能只有十三四岁。以此反推,周武王去世时,可能在四十多岁左右。

武王在位4年,文王回到周国后第二年便受命称王,在位9年,可以推算出文王被释放时,是在周武王去世之年的14年前,那时候还在当太子的周武王,大概在30岁左右。在7年前文王刚刚被囚禁时,周武王也超过20岁了。

作为周武王兄长的伯邑考,年龄只会更大。也就是说,姬昌刚刚被商王囚禁时,如果伯邑考还活着,就已经20多岁了,到姬昌被释放前,伯邑考就已经30多岁了。

对于十大几岁就结婚生子的古人来说,30多岁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人了。伯邑考活到中年才被商人献祭,居然在此前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完全说不通嘛。

所以只有一种情况才能解释得通,那就是,伯邑考在成年前就已经早夭了。

既然送美女送宝马就让帝辛释放姬昌,是侮辱群众智商,而伯邑考又早夭,商人无从献祭,亲儿子的肉姬昌也无从吃起,那么帝辛究竟是为什么要释放姬昌,并且还赐予他征伐大权的呢?

我们抛开一切荒诞不羁的史料,单纯从这个结果来反推的话,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商王国的西部边疆烽烟四起了。

用人话来说,就是商王国的西部出大事了,有可能是外族入侵,也有可能是方国叛乱。

面对这个局面,正准备继续打击东夷的商王国,无力分兵处理西方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周侯姬昌主动请缨也好,还是商王帝辛被迫任命也要,总而言之,只有周侯姬昌出场,才能帮商王国解决西方的边患。

这个局面,与2970年后的清末辛亥年有相似的地方。辛亥之年,十四省宣布独立,清廷无力「平叛」,又指挥不动北洋新军,只有重新启用被撤职的袁世凯。

此时无力西征的商王国,就如同彼时拿革命军没办法的清廷,而此时被软禁的周侯姬昌,就如同彼时在洹水上钓鱼的袁世凯。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那么,晚商版的革命军,又是哪些方国和部族呢?

战国楚简「上博简」中有一篇古文《容成氏》,记载了一段内容:

「九邦叛之,丰、镐、郍(舟)、鄨(bì)、于(邘)、鹿、耆(黎)、崇、密须氏。文王闻之,曰:‘虽君无道,臣敢勿事乎?虽父无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纣闻之,乃出文王于夏台之下而问焉,曰:‘九邦者其可来乎?’文王曰:‘可。’文王于是乎素端简裳以行九邦。七邦来服,丰、镐不服。文王乃起师以向丰、镐,三鼓而进之,三鼓而退之,乃降文王。」

文王被释放回周国,商纣王为何放虎归山?

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丰、镐、郍(舟)、鄨(bì)、于(邘)、鹿、耆(黎)、崇、密须这九个方国反叛商国,周侯姬昌主动请缨前往平叛,帝辛允许,最终九个方国的叛乱都被平定。

这个时候,我们再联系《史记》中商王帝辛释放姬昌、并赐给姬昌征伐大权的记载,前后就能说得通了。

帝辛软禁姬昌后,可能有一系列施政和外交上的失误,导致西部方国反叛商国。此外,周侯姬昌被软禁,也让西部的一些部族觉得有机可乘,趁机入侵关中地区的商属方国。总而言之,西部有边患,帝辛没得办。

无奈之下,只能释放姬昌,让他回到周国,替商朝对付西部的敌对势力。

有人或许会问,这不是放虎归山吗?

站在后人的视角,这的确的放虎归山,但在当时的商王帝辛看来,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让姬昌率领周国与那些敌对势力周旋,既可以暂时拖延一下西部边境的危机,也可以消耗周国的实力,等商国蹂躏东夷结束,大军西征,就可以把包括周国在内的威胁,通通一锅炖。

这个想法,并非没有道理。

那么,获得征伐大权的周侯姬昌,回到周国后,能在帝辛征服东夷之前,解决掉这些反叛势力吗?

此外,《容成氏》一文毕竟是来自于战国楚简,距离商末已经有六七百年的时间了,其中记载的反叛商国的九个方国,是否符合真实情况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