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许多人对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都非常的熟悉,小说当中有一套《四十二章经》贯穿始终,因为经书内部隐藏着一张藏宝图,藏宝图所绘制的是大清的宝藏与龙脉所在,只要能够找到龙脉并斩断,那么大清王朝也就气数将尽了。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许多人因此而产生了疑问,大清真的有龙脉吗?

大清“龙脉”确实存在,只不过它并非如同小说之中的那般神奇,砍断之后就能让大清朝灭亡。

因为这个“龙脉”是一口几百年来从未干枯的水井,任凭刀砍斧劈,石填土埋,也无法将它损坏,因为水源犹在,大不了重新挖一个井口就是了。

1、大清“龙脉”

古代的北方非常的缺水,特别是在气温低下的白山黑水之间,那更是缺水严重。

而这口水井几百年来从未干涸,它曾滋养了整个八旗子弟,有学者研究,如果几百年前这口水井没有被发现并开凿出来,就没有后来的大清王朝,所以人们认为“兴满清,取中原”靠的就是这口井,而这也正是大清的“龙脉”所在。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甚至有人还提出,大清朝的名字也是根据此井而来,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这口千军万马饮之不尽的“碧水清清”的水井。

那么,这个听上去具有传奇色彩的水井,和其他水井有何区别?难道它真的是传说中的“龙脉”?

也许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会笑出声来,一口水井有啥稀奇,怎么就成为了“龙脉”?肯定是在吹牛皮。

吹不吹牛先不说,下面就和大家聊聊大清朝和这口井,了解了二者的关系之后,真相之门自然会打开。

2、努尔哈赤的烦恼

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如今的辽宁抚顺的赫图阿拉地区,按照女真自古流传的习俗,男子但凡年满18岁,就必须独自外出生活和闯荡。

由于努尔哈赤有着一种天然的领袖气质,他在离开家庭之后组织起了一支武装,此后他四处征战了20多年,也攻占了不少城池作为领地,特别是佛阿拉城,他在这里接受了董额部的投降,实力陡然提升。

然而实力的提升不仅没让努尔哈赤展开新一轮的征战,反而率领十万大军返回了自己的老家。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外人看来,这顿操作不符合常理,努尔哈赤的老家是一座小城,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都远远不及佛阿拉城,也容纳不下他的十万大军,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这是因为佛阿拉是一座山城,取水非常困难,虽然城中由几处水井,但流量很小,秋冬季还会干涸,因此努尔哈赤非常伤脑筋。

在东北图书馆中收藏了一本《建州记程图记》,这是当年朝鲜使者申忠一所著,里面详细记载了当时努尔哈赤城中缺水的窘境。

“城内水井仅四、五处,而源流不长,故城中之人,伐冰于川,担曳输入,朝夕不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努尔哈赤起初人数不多,实力不大的情况下,城中军士百姓可以通过城内的几处小井挑水饮用,秋冬日可以派人从几十里外的河中凿冰运回化水而用。但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涓涓小泉和远运冰块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这就迫使努尔哈赤必须重新寻找水源充沛的城市,来解决饮水问题。

3、寻找水源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努尔哈赤派遣了十几组寻找水源的队伍,但几个月过去了,却毫无进展。一怒之下,努尔哈赤决定亲自寻找,然而几天的寻找也是一无所获。

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幼年时期,他经常在一棵榆树前玩耍。

这棵榆树非常粗壮,需要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勉强将它围起来,当时他就想,这棵树是喝了多少的水,才会长这么大?

想到这里,他赶紧带着一些士兵日夜兼程赶回老家,随后命令士兵在榆树的附近寻找水源。

在挖掘几天之后,果然在一块青石板的下面发现了一个泉眼,随后顺着泉眼挖掘了两尺多深之后,泉眼的流量瞬间变大,形成一股喷涌之状。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努尔哈赤双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发现泉水清凉甜口,非常好喝,不由得喜上眉梢。

4、成就霸业

欣喜之余,他命人修建了井口,并且以此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城池,而这里也就是后来的赫图阿拉古城。

努尔哈赤找到泉眼之后,各种传说奇闻也是随之而来,许多人都说,这泉眼是一条地下水龙的“龙眼”,只有真命天子才能找到并享用。

传闻口口相传,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大清的“龙脉”所在。

在这口“天赐”井水的浇灌之下,努尔哈赤开始了自己深埋已久的称霸决心,他也坚信,上天能够赐予他“龙眼”井水,就是赐予他开启宏图霸业的滔天鸿运。

果不其然,在泉水的滋养下,八旗子弟勇猛非常,用他们的金戈铁马捻灭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息。

5、小结

如今,清朝已经灭亡了108年,但“龙脉”依旧静卧在赫图阿拉古城的正中央,当人们饮用井水时,依旧能够品尝到史书中记载的甘甜和清凉。

虽然清朝已灭亡108年,但“龙脉”至今仍在,曾滋养整个八旗子弟

它似乎已经被时间遗忘,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却依旧如初的向世人展示它的“柔美”。

参考资料:《建州记程图记》、《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