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侵宅诗及六尺巷

邻里之间的宅基地纠纷,由来已久。《两般秋雨盦随笔》 198页《侵宅诗》,说的是宋代尚书杨玢、杨翥的故事。

宋杨尚书玢,致仕归,旧宅为邻里侵占,子弟以状白公。公批纸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子弟不敢复言。又杨尚书翥住宅旁地,为人所占一二尺。或以告公,公作诗云:“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其人愧服。二杨之度相似,可以风矣。

和二杨的《侵宅诗》相似,有关三尺巷或六尺巷的故事,则在多地出现,比较公认的,源自安徽桐城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

桐城派晚期文人姚永朴《旧闻随笔》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心胸广大、懂得容让,确是值得尊敬的美德。

另一方面,对方能够感同身受,也拿出相应的态度才好,倘遇上私心极重、无赖无畏之徒,容让反倒成了纵容。

挺佩服《射雕英雄传》中的一灯大师,以无量之慈悲,最终化解了裘千仞心中的戾气。但裘千仞的铁掌,除了一灯,谁会活下来?

侵宅诗及六尺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