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建筑工地上的年轻人:在钢筋水泥世界中坚守春秋

作者:九派观察

中新网山西新闻12月13日电 (记者 李新锁) 因为真实反映建筑工地的苦辣酸甜,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B站UP主)“ 大猛子”火了,一时成为“土木”形象代言人。在山西太原,同样有一群年轻的土木人在工地上坚守春秋、接续成长。

面容“早熟” 内心阳光

12日,在太原建设南路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碧桂园玖玺臺项目负责人许柏歌说,项目管理团队24人,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初见许柏歌,身材已微微发福的他眼神中透露出老成稳重,可一开口,他却直言“自己是‘90后’”。

“我的从业经历不算太长,团队有些人是第一次全流程参与房建工程。”许柏歌说,项目涉及4栋高层建筑,包括施工、环保、设备租赁、采购等庞杂事项,全部由这群“90后”完成。

年纪尚轻,面容“早熟”,这或许是常年户外工作、经受阳光风雨带来的形体塑造。

“项目去年7月开工,明天7月将要交工。这种重压一方面是压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成长很快。”“90后”技术科长任斌说,他从项目土方开挖到封底交付全流程参与其中,相当于全面、完整地体验了整个建设过程。这比在多个项目“零敲碎打”更锻炼人。

地处北方内陆,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其中,建筑工地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按照环保要求,工地全面推行施工区域100%围挡、裸土及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场地100%洒水清扫、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道路100%硬化、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说起工地事项,任斌滔滔不绝,俨然一副老练的样子。

对于这些年轻人的蜕变,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第一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侯承红可谓亲眼见证。“通过项目锻炼团队,这些年轻人的成长肉眼可见。”侯承红说,从起初的略显青涩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当项目推进到一半时,“就能直观感受到他们的成长”。

逆风生长 不惧风雨

在通常的认识中,建筑工地常和“直接”“简单”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建筑老兵,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碧桂园桃源里分项目负责人李晓信奉“只说不做,一切都是零”。而在他的手下,同样是一群“90后”扛大梁。

建筑工地上的年轻人:在钢筋水泥世界中坚守春秋

“90后”渐成建筑工地管理主力。 李新锁 摄

2015年毕业的李俊波,在辗转多个项目之后,如今已担任上述项目的总工。

毕业时间不长,可李俊波已是一副“老土木“的样子——“肤色偏黑、目光坚定”,说起工作滔滔不绝,谈及生活惜墨如金。

“初来乍到,面对甲方、监理和施工队等头绪繁杂的事项,有些工作无法推进,压力大得一度掉眼泪。”回想当初,李俊波说,那种落差让人印象深刻。

2020年,李俊波初进工地。面对工期紧、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他唯有用加班弥补来应对。

去年腊月,地处太原东山一带的工地已是滴水成冰,冻土层已有80余公分。为了赶工期,李俊波和同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盯着挖土方。

“白天,挖机把冻土层逐一挖碎;晚上,室外温度降至零下20度,我们盯在现场拉土方。”李俊波说,那时候,“一阵寒风就能吹透棉大衣”,可手头的工作根本不敢耽误。

除了项目本身带来的难度,甲方近乎严苛的考核同样令人压力巨大。

李俊波说,甲方巡检仅小项目就有2000多条。检查时,甲方根据清单逐一检查,稍有不慎就会被认定为不合格。通常,按照行业标准,建筑工地允许有一定比例的“跳绑”“漏绑”,但按照甲方制定的质量红线,“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和李俊波的情况类似,技术科长潘世成之前在其他项目做过技术员。刚担任技术科长时,潘世成心里有些忐忑。

“起初,我担心自己经验少、阅历浅,给团队拖后腿。”潘世成说,那段时间,加班是常态,能力问题只有靠加倍付出来弥补。

在建筑工地,当日事当日毕是常态。“每天收工后,项目总工先去甲方处解决当天施工存在问题,返回工地召开安全生产会,安排落实”,这一套流程下来通常都在晚9点以后。

在这种工作节奏之下,去年一整年,潘世成晚上很少在12点之前睡觉。潘世成说,“除了国庆节请了几天假,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辛苦肉眼可见,收获却是满满当当。明年8月就要交工了,回想之前的种种辛苦,李俊波说,做建筑行业有很多辛酸,但一切都已过去,“做完这个项目,再做其他项目我底气十足”。(完)

【来源:中新网山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