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长总编辑解码比亚迪:透视新能源时代车企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高沛通 段楚婷 赵毅 深圳报道

随着国内“双碳”目标的推进,传统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肩负重大的社会责任。在国内众多车企中,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002594.SZ)推出新能源汽车、云轨和云巴、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经长期布局,当下正迎来收获期,销量快速上升,为双碳目标达成贡献力量。

透过比亚迪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在“双碳”目标下,车企将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新能源汽车如何把握市场风向?如何在新一轮的大变局中探索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如何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12月11日,由《中国经营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向新而行 创享未来——对话总编辑 走进比亚迪”论坛在深圳比亚迪总部进行。与会嘉宾围绕“新格局 新机遇——共话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新科技 新挑战——论道双碳目标下企业创新战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

此次论坛会聚了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经济观察报》社长兼总编辑刘坚,时代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波,《凤凰新媒体》高级副总裁刘春,知名财经评论家、华夏传媒CEO水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界面财联社党委副书记、联合创始人何力,博雅天下传媒董事长、出版人荣波,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新华社智库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夏林等嘉宾出席。

社长总编辑解码比亚迪:透视新能源时代车企发展路径

12月11日,由《中国经营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向新而行 创享未来——对话总编辑 走进比亚迪”论坛在深圳比亚迪总部进行。

车企迎接变革“三要素”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比亚迪在动力电池、超级混动、IGBT等核心技术上的亮眼成果一直备受市场瞩目。

在论坛开始之前,参会嘉宾一同参观了比亚迪技术博物馆,了解了比亚迪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子四大业务上的布局,并试乘了比亚迪云巴,观看了动力电池针刺测试。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王传福与多位社长、总编辑及媒体专家就论坛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今年取得的一些成绩源于比亚迪对技术创新的坚守,对新能源战略的坚持,叠加比亚迪拥有快速决策机制,造就了如今比亚迪订单非常火爆的局面。”王传福在论坛现场表示。

从销量表现来看,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98万辆,同比增幅达216.97%。以比亚迪为例,车企如何在汽车产业大变革时代脱颖而出?

王传福认为,其一离不开核心技术领域的超前布局和持续深耕,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原因是被其核心技术吸引;其二是精准的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向众多,一旦方向选择错误成本巨大;其三在汽车进入技术大变革时代,压缩决策时间、推动技术快速迭代非常重要,此时车企需借助快速决策机制创造优势。

孙波表示,比亚迪是一家严谨、务实的技术型企业。从政策、市场、资本端而言,比亚迪的成功发展恰逢较好的历史节点,也归功于汽车行业在过去20年间的沉淀积累。在孙波看来,一家优秀的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应拥有更高、更远的视野,并为之奋斗。

姚长盛对比亚迪在最近三年的爆发印象深刻,他更直言:“近几年汽车行业的面貌与此前完全不同,行业逻辑也被颠覆。”

荣波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快速发展,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黑科技”在于电池。除了电池技术的发展创新,储能技术的突破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论坛现场,嘉宾多次谈及新能源浪潮下,自主车企品牌正迎来换道超车的关键时刻。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1月~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280.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90.2%。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20%,自主品牌相较于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化推进方面显然要快得多。从数据上看,2021年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3.2%,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9%。

以比亚迪为例,借助此前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超前预判和持续深耕,当新能源汽车迎来快速发展的拐点,其销量便开启迅猛增长,迎来收获期。

对比自主品牌与跨国车企的区别,水皮分析指出:“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能够实现换道超车,在产业升级上超越传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拥有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家有担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除了自主品牌拥有的企业家精神,夏林还提到,通过观察比亚迪在内的自主品牌的历年发展与变革,他深切感受到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同时还需要来自各级政府的支持。

“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会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刘春认为,从燃油车到电动车,面对行业的巨大变革,比亚迪精准地踏入了每一个潜在风口。在造车新势力赛道,比亚迪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在科技领域的短板,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企业。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对汽车产业的冲击,与会嘉宾也提到了新技术、新趋势向车企提出的新挑战。与此同时,如何满足日渐年轻化的消费群体也是车企面临的一道考题。

“在国际汽车市场,中国企业已经是最重要的竞争者。”在此基础上,刘坚指出,放眼未来,汽车的功能可能超越出行工具的性质,汽车企业也不仅仅是出行方案的制定者,自主品牌如何确定自己的方向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企业层面至技术层面,界面财联社党委副书记、联合创始人何力提到了动力电池革命性的变化。在何力看来,未来的动力电池在充电等方面的表现仍存在更多未知。此外,混动技术的合作开发联盟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技术的进步源于企业在不断改进中发生的质的飞跃,比亚迪让中国制造和汽车有了深刻的联系。”李栓科表示,一个汽车企业成熟的标志在于达到技术层面的稳定性。而稳定性意味着品牌的成熟,意味着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达到最合理的配置。

对企业而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消费群体的需求息息相关。刘亚东认为,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新趋势,汽车变成消费者个性特征展示的载体,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在刘亚东看来,随着“90后”逐渐变成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会对未来汽车市场提出更具个性化的需求。

(编辑:赵毅 校对:颜京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