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作者:元儿讲史

谢晋于80年代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中国军旅电影中的一座高峰。这部电影描绘了70年代末期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用平实的手法讲述了我军官兵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战场上的生死离别。

电影动人的真实情感感染了观众,使之成为永恒的经典。电影及其原版小说之所以取名《高山下的花环》,想来也是为了献给得胜班师的人民军队、献给埋骨他乡的人民英雄。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电影中有一个绰号为“小北京”的战士,他虽在基层步兵连,但却怀揣着当元帅的梦想,甚至还能背诵西方军事巨作《战争论》。可惜,这个梦想注定无法实现了,因为“小北京”在一次战斗中连发两颗哑弹而贻误战机,最后不幸中弹身亡,观者莫不恻然;后来,人们才知道,“小北京”就是雷军长的独子。

可以说,没有这些人的牺牲和奉献,我们的国家今天就不可能强大如斯,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庆祝伟大的胜利,缅怀如“小北京”一样献身疆场的将门虎子以及无数出生平凡却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

一、“小北京”张力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小北京”其实是将军之子,他的原型是张力,张力的父亲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第160师师长张志信。张志信于1945年参加革命,由于作战勇敢,他赢得了数百场战斗,并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晋升为将军,他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在部队颇受欢迎。

张力是张志信唯一的儿子,张志信是在30多岁时才得的这个独子,但张力从来没有娇生惯养、仗势欺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力也参加了军队。张志信曾经多次叮嘱儿子:在部队中不能仗着父亲是将军就横行霸道,要刻苦训练,报效国家。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张力记住了父亲的教导,入伍后,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越反击战爆发之时,张力当上了侦察兵副班长。当听到越南忘恩负义,挑起战争的可耻行为时,张力愤怒不已,并表达了希望到前线去消灭敌人的愿望。张力的父亲听说他的儿子申请要到越南战场,感到不安,毕竟他一生只此一个孩子。

张志信甚至想到利用关系和他的职位来阻止他的儿子,不过,作为一个老革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搞特殊不让儿子上前线,不仅有愧于共产党员的誓言,更是辜负了儿子参军报国的志愿,最后,他同意了儿子的选择,又再次叮嘱儿子当为军人之表率、不可贪生怕死。父亲的教诲深深扎根于张力的心中,在战争中,他和其他人一起吃饭和生活,从不搞特殊。任务越是危险,他越是勇敢争先。由于张力的英勇表现,他很快成为了部队的战斗骨干,上级总是可以放心地把最危险的任务交给他。

1979年2月27日,上级命令侦察班的战士执行一项高度危险的侦察任务,作为骨干的张力主动表示愿意执行这项任务。任务一开始很顺利,但在267高地附近却与越军交上了火,张力胸口不幸中弹,血流如注,由于其地在敌军后方,张力受伤过重无法转移治疗,最后他让别人先走,他留下断后,并对班长说:“告诉我的父亲张志信,他的儿子没丢他的脸。请他和妈妈不要为我难过,照顾好自己。”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这时,朝夕相处的战友们才知道原来张力就是张志信的儿子。政委李兆贵听闻噩耗,他的表情顿时充满了悲伤。对于老战友的丧子之痛,他感同身受,痛苦地问身边人“老张的儿子死了,我该怎么和他说?”过了一会儿,李决定给张志信写一封信,把张力的牺牲和他的遗言传达给张志信,他实在无法当面对老战友说出这个消息。张父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更无需多言。

当时,军队还在继续战斗,没有余力转移尸体的,所以张力和其他烈士被就地火化、埋葬。直到儿子下葬,张志信都没有见到自己儿子最后一眼。作战结束后,部队从越南的阵地撤退,1983年,张志信因身患重病重病而退休,其实他甚至不能自己走路。张氏夫妇虽一直计划给儿子扫墓,但最终都没能成行。2013年2月26日,张志信因病在烟台去世,享年86岁。他去世时,内衣口袋里还揣着儿子的照片。

二、身死不屈曲宁江

121师363团4连的战士曲宁江也是一位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时任41军副参谋长的正师级干部曲奎。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曲宁江的父母都是军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便阅读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系列革命书籍,他在心中许下了参军报国的愿望。19岁时,曲宁江应征入伍,完成了自幼的梦想。参军入伍后,曲宁江努力锻炼各种军事技能,完成了从白面书生到神枪手、战术标兵的华丽转变。

1978年,对越战争甫一开始,曲江宁就写了参战申请书:“曲江宁自愿申请参战,保卫祖国。在战场上,我永远不会逃兵,无论敌人的火力多猛烈,我也会战斗到死。”

不过,由于不符合参战的条件,上级拒绝了曲江宁的申请。此后,他又几次申请上前线,但都被拒绝了。曲江宁不得不向父亲寻求帮助,他的父亲也十分支持,甚至利用他作为参谋长的地位,希望送他的儿子去前线。最后,结果不懈努力,曲宁江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越南战场,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最后一刻,他以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诺言。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参战后不久,曲宁江所在的4连被敌军伏击,战斗中,曲宁江不幸中弹,但由于他一直坚持锻炼体魄强健,加上惊人的毅力,竟勉力支撑着继续开枪还击敌人。遗憾的是,由于众寡悬殊,曲宁江终于力战身死,年仅20岁。

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曲宁江牺牲前被打断了一条腿和一直胳膊,但仍然屹立不倒,掩护身后的战友突出重围,直到被敌人的子弹射穿过胸膛,才终于光荣牺牲,其伟岸的身姿,是战友最坚强的后盾;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曲宁江还挂念着战友的安危,还谨记着父亲的教诲吧。战后,曲宁江因作战英勇被追记一等功。

据说,曲奎曾有一次在望远镜中远远看到儿子,身边的警卫员想把曲宁江交到跟前,却被曲奎制止了,想不到这竟是见儿子的最后一眼;战场上生离死别本属平常,但想到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又不免令人唏嘘。另据曲奎的家人回忆,在曲宁江牺牲多年以后,他还曾拿着儿子的衣物喃喃自语:“儿子,你是好样的,面对敌人,就算死,也要站着,是真正的男子汉!爸爸为你自豪!”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三、对越作战的三个靠前

像张力、曲宁江这样在这场战争中冲锋在前的高干子弟并非少数,事实上,对越战争中有“三个靠前”的说法,亦即“指挥所靠前、指挥官靠前、高干子弟靠前”。上了前线,自然就要流血牺牲,所以,“小北京”的原型并非只有张力一人,甚至有父子兄弟齐上战场、兄弟二人相继牺牲的情况。

高干子弟靠前确有其事,高干子弟牺牲也并非孤例,除上述两人之外,50军149师446团团长曹从连的儿子曹辉在沙巴战斗中头部中弹牺牲;41军121师政委周开源之子周伟在穿插作战时牺牲;55军副政委甄文林之子甄平牺牲;14军40师副师长赵子雄之子赵杰昌牺牲;广州军区后勤部政委赵力宽之子赵幼林牺牲;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罗荣之子罗粤宁牺牲。这一连串的名字,是一个个革命军人为革命奉献青春、奉献终身、奉献子孙的最真实写照。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指挥官靠前也绝非虚言。时任命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吴忠将军,是1955年授衔是我军年纪最轻的将军,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师长,在70年代更是长期担任拱卫京师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近花甲的吴忠将军仍然乘坐坦克车冲杀在第一线,在攻克高平的战斗中更是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线,指挥我军夺取了最后胜利。

广州军区方面的最高指挥官许世友,以及昆明军区的杨得志两位老将也多次亲临一线,及时掌握最新战况,许世友还在南宁设置了前进指挥所,方便部队的联络和指挥。

革命军人父子兄弟齐上阵,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耿军、耿晓康兄弟两是上阵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曾任50军150师副参谋长的耿进福。在开赴战场前,兄弟两就写好了遗书,表示在战斗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在高平战斗中,两兄弟所在的连队被敌人包围,弹尽粮绝之后,二人先后壮烈牺牲。时任保山分军区司令员的刘斌和他的两个儿子刘光、刘明更是都参加了对越作战,哥哥刘光曾参加1979年的对越作战,此后又参加了十年轮战,在战场上不幸触雷牺牲;弟弟刘明在与越军的炮战中因遭遇敌军炮火覆盖而牺牲,满门忠烈,昭于日月。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四、结语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牺牲,有人问毛泽东,为什么派毛岸英到朝鲜,毛回答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是我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我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又派谁的儿子去?”

革命先辈们不仅身体力行终身革命的誓言,更把革命的血脉传给后代,使神州大地上诞下一代代英雄儿女。谁人无父母?谁不念亲恩?每一个牺牲的年轻战士,原本都有很多选择,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可以走,但是他们却抛弃安逸的生活,毅然来到战火硝烟的战场流血牺牲,献出宝贵的生命。虎父无犬子,自古英雄出少年,他们确实接过父辈的旗帜,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献身。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10位首长的儿子牺牲,他们都是谁?

《高山下的花环》电影最后,连长梁三喜之母说:中国能兴旺啊

李白诗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诗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对越作战中,曾经有一个新兵代表在发言时说:“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也绝不回避战争,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勇气和决心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今天,我们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英雄烈士,不论是出自名门还是起于草莽,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保卫的祖国,今天更加美好,蒸蒸日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