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士“后”浪立潮头|吉利汽车姚再起:行进在打破边界的路上

文 | 记者 蔡杨洋

作为吉利汽车高级技术专家,近12年时间里,姚再起参与了几乎所有吉利全新车型的开发,攻克下许多被国外垄断的技术难题,经历过无数激动人心的瞬间。但对他而言,2010年8月2日始终是最为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吉利正式收购沃尔沃,引起全球关注,而这位从德国学成归来、怀揣报国热情的青年才俊,正式加入了吉利汽车。

“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贡献力量”,这一句面试官送给他的话,成为往后支撑他不断挑战技术难题的一种精神力量。多年来,他在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卡脖子”工程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持续攻关,成为汽车轻量化行业领军人物。

博士“后”浪立潮头|吉利汽车姚再起:行进在打破边界的路上

1

创新思维

解好汽车减重这道“综合题”

汽车轻量化,就是给汽车减重。在不降低汽车性能的基础上给汽车减重,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还能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因此,轻量化技术无论对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一项基础的共性技术。

材料学专业毕业的姚再起,在吉利就是从汽车金属材料轻量化开始做起的。

事实上,汽车轻量化是一道“综合题”,不仅仅是新材料技术,涉及到新工艺、新结构等领域,同时,要考虑到综合性能、成本等问题到协调平衡。

就拿上市不久的极氪001来说,初期,姚再起和团队就遇到了难题——按传统设计经验优化结构时,铝合金结构门槛比钢质的还要重,而汽车性能也不满足要求,很难在实现减重的同时提升性能。

打破边界,创新思维。最终,团队将矛盾转换成一个学科优化问题,整车采用减重综合技术,让车辆减重超40公斤的同时提高了性能。因此,极氪001的还获得了2021汽车轻量化设计的奖项。

“轻量化涉及多个学科,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随时要遇到矛盾的出现,随时要处理属性平衡问题。”他说,“很多问题都看似矛盾无解的,而打破边界来看待,问题反而会迎刃而解。”

其实,围绕整车轻量化技术,姚再起自己也在持续拓展知识边界。他的业务领域逐渐从新材料新工艺拓展到结构开发、虚拟仿真、多学科优化等,实现了从材料工程师到整车高级技术专家的转型。

据悉,他领导了吉利10余款整车轻量化设计,车型平均减重达8%。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专业发展的方向。”姚再起说,研发不仅要关注应用,还要有前瞻性。当前,结合产业需求和国家项目支持,他正在参与工信部基础软件项目“工业互联网APP集成开发平台软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进汽车数字化研发转型,满足消费者对于汽车的个性化需求。

2

潜心钻研

多项技术攻关打破国外垄断

姚再起是中德联合培养博士。当年,大多数像他这样的海归人员会选择去高校搞科研,而姚再起选择了去企业,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当时,吉利研究院刚搬到杭州临江,研发条件还很差,整个研发系统仅有1000多人。

“那会儿我已经拿到了高校的offer,但了解国产汽车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吉利情况后,我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姚再起说,相比于高校,企业研发能让技术走在需求的前沿,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2013年,姚再起进入吉利控股集团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为技术骨干,姚再起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突破节能厢式加热炉、高淬透性材料等技术,合作建立了国内首条自主产权热冲压线,实现了低成本供货。

之前,零部件模具设计技术都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没有议价权。“一条生产线,原先要7000多万,现在只要1000万左右。”姚再起说,低成本的另一个效应,是带动了国内零部件的大量应用,助推了行业发展。

钢铝混合连接关键技术、车身轻量化优化技术、SFE全参数化模块化车身数据库、热冲压超高强度钢自主技术、车身结构胶应用开发……结合国家科研项目和企业车型研发需求,他多次主持或参与重大工程技术攻关,并建成行业领先得全流程多学科优化研发体系,形成了汽车“材料-工艺-结构-性能”一体化、数字化研发的方向。

研发工作中,他发现国内汽车行业在材料、工艺甚以及工业软件方面严重依赖于国外技术。为此,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与大连理工大学郭旭教授合作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可替代国外商软的拓扑优化软件。

如今,作为兼职教授、博士后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他在研发的同时又开始了带领学生、培养人才的事业。“人生就是很奇妙,最初没有去高校当老师,但在吉利圆了这个梦。”他笑了笑说。

人物名片

姚再起,吉利汽车高级技术专家,从事汽车新材料、轻量化、参数化、结构优化及虚拟性能等研发。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国家863等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申报专利30余项。建成整车轻量化研发体系,领导10余款整车轻量化设计,车型平均减重达8%。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10余家创新企业,培养近百名工程师。入选浙江“151人才工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