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8集过后观感还不错,并不特别惊艳、但也不至于格外拉胯,能看。
刑侦悬疑题材,表皮永远是悬念感的小钩子,内里则是人心鬼蜮善恶之争的价值衡量,目前里外这两层,《谁是凶手》呈现都算不错。
或者说,由于今年迷雾剧场表现有失水准、过于萧条,《谁是凶手》已经是迄今为止三部中表现最“能看”的一部。

一,有效悬念和有冲击力的反差。
沈雨父亲沈海洋究竟是否就是海舟案凶手,目前尚未可知。
但不论他是不是,沈雨教唆他人非法安装监控、入室盗窃,利用职务之便干扰他人情绪状态甚至篡改记忆,一桩桩一件件,满口谎言、全是伪装,怕是早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纵使剧作最终反转,重新解读“沈雨操控杀鸡大叔记忆”这一段内容,恐怕也很难彻底洗清她的违法嫌疑。
有意思之处正在这里。
第一点,角色色调和演员的对比。
看剧之前,大多数观众会默认:85花在这类剧作中大概是出演“协助判案人物”、受害人等角色,要么是警方相关、要么是被害人相关。
抱着这样的想法,初始阶段,舒心酱很怀疑:这个心理师看起来和冷队等人关系不密切,她要如何有效提供破案帮助?剧作能在多大程度将这个阵营设定得更具合理性?
几集过后,真相(或者是烟雾弹)越放越多,才发现剧作(至少表层)传递的信息是:沈雨不是来帮助破案的。
她所做之事,基本属于阻挠干扰破案范畴。
简单粗暴来讲,她四舍五入约等于隶属“反派阵营”。
无论最后是否反转洗白,无论是否有苦衷是否其情可悯,现阶段沈雨这个角色的呈现,都和85花常见角色大不相同,有点新鲜。
第二点,乖巧少女和层层谎言的对比。
沈雨这个角色真正开始让我震惊,是少女时期沈雨去爸爸单位那一串极限操作。
乖巧可爱和叔叔伯伯们打着招呼,俨然一副日常小事姿态。
和门卫叔叔说来帮爸爸拿饭盒,进了爸爸办公室之后,火速处理他的所有物品。
继而转去档案图书室,乖巧和看管伯伯表示来借书,趁对方不注意将她爸爸的所有资料打包装进垃圾袋、火速从窗户扔到楼下。
再乖巧打招呼离开,向门卫叔叔扬一扬手头饭盒、呼应她来时借口(拿饭盒),再帮爸爸请个病假,整个流程风生水起异常流畅,叫人害怕。
众人给予她极大信任,一是她年幼、尚且是孩子;
二是她素日表现乖巧、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三是邻里街坊同事关系亲切、生活平淡,无能联想到罪大恶极之事。
如果沈雨父亲杀人在逃,她小小年纪帮助消灭犯罪痕迹,心思缜密、涉及恶行叫人害怕。
如果她父亲含冤不得已,她小小年纪如此独立如此高能,也依旧让人唏嘘。
《谁是凶手》开局,沈雨直接牵扯的第一个案件,狗狗主人复仇杀死虐狗之人的案件里,沈雨的操控感就已经非常明显,也清晰多次表露出里外两面不同的色彩。
但这种不同,远没有“年幼小女孩疑似帮父亲善后杀人事件”来得惊悚、有冲击力。
第三点,悬念感的表里两层。
沈雨父亲究竟是被牵连抑或被嫁祸的不幸者,还是元凶大恶杀手本尊?杀鸡大叔究竟是被沈雨操控陷害被她“篡改乃至植入了记忆”,还是人格分裂自己不记得分裂的另一个自己杀害了很多人?
谁是凶手中的终极悬念是有效的,让人有好奇心想要探求真相。
具体执行层面上,沈雨的操作也很有看点。
从夏木的心理医生处,骗来他的病历;
探访夏木姥爷住地,对邻居大爷谎称自己是夏木女友,称二人吵架闹矛盾夏木说要回老家,成功骗取对方信任。
她的屏障,一是斯文体面的外表,二是对种种职业能力的“歪用”(对养鸡大叔),三是擅长骗人的话术。
第八集结尾,夏木打通重要电话听到她问“爸是你吗”,借看病和梦境表述找沈雨对峙,情绪失控心态失衡、成功被沈雨拿捏;
故事看起来,似乎要向着“完美医生”(坏)控制“问题探案者”(好)的走向发展,有点意思。
二,简单聊聊演员和节奏。
《谁是凶手》的故事模式并不特殊,夏木的角色设定也很常规。
值得特别夸奖的是董子健的表演。
不同于沈雨,沈雨的表现主要基于话术、行为,换句话说,沈雨这个角色在剧本写作阶段就已经基本完成,只要演员不过分拉胯、哪怕演技很平淡,角色都可以立起来。
夏木这个角色,在文本阶段相对扁平,三个关键词就完了:有PTSD,痛苦,能力强。
这三个关键词之下,具体的动态段落,故事进度细节都常规到寡淡的程度。
他的破案动线过程也并无特色亮点,但董子健的表演实在太到位。
种种精神上的生理上的痛苦,他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演出来了,戏是假的、但痛苦仿佛是真的。
也就是说,他用表演撑起了一个高度类型化的角色,让并不特别的“痛苦质感”特别有代入感。
成年夏木第一次出现,第一个镜头,董子健的眼神就有点吓到我。
此后每一次病症发作、他的表演都非常真实。
看他演戏,觉得好疼啊。
简单来讲,沈雨这个角色写得比较细,而夏木这个角色董子健演得好。
相对来讲肖央显得略吃亏,队长角色相对套路化、目前来看留给他的表演发挥空间也不大。
(没有说肖央演技不好的意思,相反过往多部作品里他很好)
但戏里肖央和董子健对手戏的部分,节奏和质感基本都不错。
某些内容进度条太过常规套路化,容易让人疲惫;
事实上沈雨这个角色如果更换性别等属性,(如果真做成重大涉案嫌疑人的话)那也不过就是常见的“斯文败类”“高智商犯罪类型”,依旧是常见类型的一种。
但放在这几年内娱刑侦题材里几乎没有能对标的“疑似女破坏者”形象。
如果最后剧作反复找补、为沈雨的一切疑似犯罪行为找到合理合法的解释,反而很可能大幅度削弱角色的独特感;
并不是要一刀切说“坏人角色就比好人角色立体有看点”,仅仅是从重复度高低的层面给出这个看法;或者说,从不幸的“受害者”“被牵连者”转而变为“施害者”,这个过程本身的悲剧性,更值得关注。
期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