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在科举博物馆中,珍藏着许多古代科举的文物,笔墨纸砚、书籍、考卷等,那是应有尽有。不过对于现代人而言,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古代科举的试卷,尤其是状元的试卷,肯定有许多特别之处。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研究一下,清朝最后一位状元的试卷。虽然我们或许不懂试卷上的八股文章,但他所写的字,足以让我们欣赏许久。

当然,顺便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古代读书人写字的重要性,看看古代考生的“字”,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的。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字”?

家里有位亲戚是高中老师,教文科的。他总是对学生说,如果字写得不好,一定会影响成绩,影响高考,甚至影响人生。所以他经常督促学生多练字。果然,在他教书多年的时间里,很少有学生在高考中被扣卷面分。

对此许多人表示反对,说高考没有卷面分的说法。

一位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虽然没有明确标示有卷面分,但阅卷一阅就是一整天,门外还有武警荷枪实弹巡逻,阅卷室只有自己一个人,再加上以前没有空调,天气又热,那种心理上压力和烦躁可想而知。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所以每当看到学生的字写得差时,心里会不自觉地排斥,不自觉地给低分,尤其是作文。若一张试卷的字写得干净整洁,那种紧张烦躁的心情顿时就好了许多,往往会给出高分。

现代亦是如此,古代更不用说了,在古代字写得差,就算文采出众,也无法获得考官的认可,甚至连看都不看。清末的洪秀全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历史的记载,洪秀全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而宗族的同辈人中,又属他的功课最好,所以全族人都指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不过他有个坏毛病,不喜欢练字,每次练字都耐不住性子。在他看来,练字是在浪费时间,所谓“治国平天下”靠的不是字写得多好,而是有没有真才实学。

尽管老师和同窗都劝导,但他就是固执己见,不相信凭借自己的学问,无法博得考官的认可。

可是洪秀全确实想错了,古代科举所要求的不仅是考生有高超的学问,更要求考生有毅力和耐心。练字就是其最为直接的表现,若没有耐心练字,那么将来当了官,又有什么耐心处理各种繁杂的政务?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图:洪秀全书法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去练字,练心性。随便写一篇东倒西歪的文章就想当官,那堪比做梦。

所以之后洪秀全多次科考都是名落孙山,最终气的他一病不起,差点死在家里。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图:刘春霖

最后的状元

古人对“字”看得如此之重,不少读书人也就因此苦下功夫,比如前面说的清末最后一位状元,他亦是如此。

通过试卷的落款可以看出,此人姓刘,名春霖,于公元1904年,也就是科举废除的前一年,成功考中状元。所以他是清朝,也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

而他这张试卷的书法属小楷,字体笔法圆转,起落藏锋,匀整安稳,整体上看如印刷一般。而笔锋起落之间分明可见执笔之人,气定神闲之情态。也就是说,通过书法可以推断,此人对科举试题的应付那是游刃有余。

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胜许多书法家

而更让人感到惊艳的是,这篇文章的书法不但字体有形,而且结合文章的内容,让人不免身临其境,很有意境,真真是不简单。当然,这位刘春霖在小楷书法上的造诣,远胜许多书法家。现代许多书法家虽然可以写好字的“形”,但对字的“意”的把控还不到位。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灵魂,字,亦是如此。若仅仅将外形修饰得很好,而缺乏“意”的内在,那么就如同一个绣花枕头,外强中干,并不能把书法的精髓体现出来。

就好比齐白石大师所画的虾,一般人练习几年后,也可以依葫芦画瓢,画个大概。但也只停留在“像”,并不能成“真”。

当然,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想要写好书法并非一朝一夕,而这位刘春霖能有如此造诣,可见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

参考资料:《中国科举》、《清史稿》、《江南贡院馆藏名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