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流传了600多年的“傀儡戏”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流传了600多年的“傀儡戏”

闽西客家木偶戏旧称“傀儡戏”,是数百年来流传于福建闽西的一种民间戏剧表演。演员们通过牵线操纵木偶,来为观者演绎传统戏曲故事,曾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关于闽西木偶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明朝初年,上杭白砂樟坑的赖发奎、塘丰的温发明和李法佐、李法佑兄弟等人,在浙江温州学到了木偶戏,回到上杭组成了第一个木偶戏班;

另一说法是福建上杭白砂水竹洋的梁姓开基祖梁缘春,在明永乐年间自浙江于潜县(其弟梁缘弼时任于潜知县)学回高腔木偶戏,自此世代以木偶戏为业,成为闽西高腔木偶戏的发源地。此后,木偶戏逐渐流传到闽西各县及粤东、潮州以至湖南、台湾地区。到清末、民国初年,闽西木偶戏大为兴盛,单上杭白砂一地的木偶戏班就有100多个。

闽西客家木偶戏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日常婚庆寿庆和民俗节庆的必有项目。普通老百姓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以及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传承等,大多来自木偶戏的观看。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流传了600多年的“傀儡戏”

闽西客家木偶戏晋京名剧《大名府》

木偶是杂木雕头,竹笼为身。头部雕成后,涂上银粉,再按脸谱上色。手掌、脚掌亦用杂木雕成,手臂和大小腿则是一卷软布。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木雕手臂和大小腿。每个木偶由五条操纵线逐渐发展到十余条。木偶身高由一尺多发展到三尺多。操作则由单一的一人操作一个木偶,发展到有时多人操作一个木偶。戏班人数增至六、七人以上。剧目从连台本戏发展到了“正本戏”,剧目达1000余出。24个木偶不够用了,便以更换衣帽和戴面壳解决。每个戏班一般有面壳30多个。有时因剧情需要,又用上了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大大丰富了表演手段。

客家木偶戏也被人誉为十指绝艺,根据情节不同,每个木偶身上会有16到36根不等的连线。加上服装和道具,单个木偶有2至5公斤重。演出时,演员在演唱的同时要隔着2米高的背景幕布,站在5米长3米宽的高台上,操纵木偶做出行走、下跪、腾跃,乃至书法绘画等动作,难度非同寻常。

客家木偶戏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过一段无人喝彩,观众大量流失的艰难时期。如今,在客家木偶戏的故乡福建省上杭县,这项一度面临失传境地的古老艺术,正在被用心传承创新着。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闽西客家木偶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名录。在闽西流传了600多年的闽西客家木偶戏,从此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贾亭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