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要轻视校园欺凌,它可能是你孩子精神大厦毁坏的第一步

2021年5月,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调研结果显示:在我国大陆部分省市74000名儿童青少年的样本(主要为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经常会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就是太娇嫩,不愁吃、愁穿,怎么就精神障碍了呢?不得不说现在的精神健康来自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个经常在社会新闻出现的词,也许导演了一场场精神大厦的毁坏,那就是校园欺凌!

不要轻视校园欺凌,它可能是你孩子精神大厦毁坏的第一步

1)什么是校园欺凌?

它绝不是校园中同学间甚至上下学级间正常的打闹嬉戏,也不是对他人绝对服从就能避免的。我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 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 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除了传统欺凌,还衍生出网络欺凌,有我们熟知的语言欺凌、身体欺凌,还有更为隐蔽的关系欺凌。

2)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精神障碍现状?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早期三观形成阶段,身心快速发展,同样青少年精神及心理健康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精神障碍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3)欺凌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传统认知上,我们总认为被欺凌者是精神障碍的最大受害者,受害者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症状,其实欺凌者同样表现出很多精神与行为异常问题。欺凌、受欺凌都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相关,欺凌通过被害意念和抑郁间接产生幻觉。参与欺凌行为是孤独症青少年经历的主要日常生活压力源之一。请深刻认识到,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

4)怎么干预校园欺凌?

首先是从国家层面国建立了完善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我国已逐渐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预防和制度建设、建立综合防范联合机制。其次,学校要有所作为,维持校园的日常教学秩序,保护校园内部的生命安全隐患,特别是防止校园恶性事件。应该在教育中加入求助意识。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来自于父母的教导教养,欺凌的预防和及时的干预也是必要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缺一不可,他们对于遭受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保护作用,更高水平的家庭支持增加了遭受欺凌受害者中主观幸福感。(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