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烹茶器具,承载茶道历史的流变

文|张宇鸿

日前,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了“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正式公布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这一发现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战国早期偏早阶段,提前了300多年,也再次印证了山东茶文化大省的名不虚传。今天,我们以文物为线索,走进这一片小树叶的千年历史。

在考古界,有机物茶叶并不太容易保存,这也是山东出土中国最早煮(泡)茶文物的珍贵之处。本次“邾国故城”遗址考古中,专家将口朝下倒扣的原始瓷碗与土样一起整体打包提取,及时送到实验室检测分析,对其中的茶氨酸、咖啡因物质进行峰值研究,证实了碗中植物为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前410年)泡煮过的茶叶,打破了唐代时还流行的“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之偏见。在此之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安汉景帝阳陵。

现代学者对于茶文化的研究,除了典籍文献,主要还是根据传世或出土的茶文化相关文物,如绘画、画像石、茶具。秦汉之际,茶文化处于初生阶段,饮茶风俗各异,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广雅》中还有将茶与葱、姜、橘子共煮饮用的习俗。在咱们山东地区曾出土大量汉代画像石文物,其中一些细致地描绘了汉代人饮茶的习俗风貌。

烹茶器具,承载茶道历史的流变

山东滕州出土的驿站饮茶画像石构图丰富细致,将神话神兽与现实中的驿站旅客形象相结合,图中小亭子便是类似今天茶楼的汉代驿站。如何判断亭内对坐两人是在饮茶呢?原来,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才开始饮用干茶,图画中放有一小型器物,内有长柄勺,两旁有耳杯,这是典型的汉代煮饮生茶习俗。二人一边执杯,一边谈天论地,一解旅途辛劳。前方车马歇停,后面行人又至,一派动态的景象,亭上祥鸟瑞兽腾飞,虚实结合,颇有当今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寄托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1986年,尘封了千年的陕西法门寺地宫被打开,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重现人间。这其中,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茶器最为惹人注目。盛唐之时,茶文化更加讲究,更加精致,饮茶已由粗放进入到精工阶段,煮茶注重技艺,饮茶重在情趣。陆羽所主张的煎茶法和《十六汤品》为代表的点茶法是大唐茶文化的理论核心,但由于传世文物较少,许多文献中的描述只能靠现代的想象推演。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茶器作为迄今为止世界最高等级茶器,是大唐宫廷茶道兴隆的集中表现,一举填补了茶研究关键领域的空白,甚至突破了茶圣陆羽的想象力。

烹茶器具,承载茶道历史的流变

陆羽在《茶经》中记:“碾以桔木为之”,说的是将干茶碾成粉所用的器物多用木材制成,在史料中亦有石碾、铜碾的记载。而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通体由纯银打造,施以鎏金、焊接、镶嵌等工艺,实属古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巅峰。银碾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以流云纹装饰。槽座为镶嵌技法安装于槽身,座壁有镂空壶门,既美观又实用。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轴,轴长21.6厘米,轴径8.9厘米,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碾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昭示着皇家富贵。

烹茶器具,承载茶道历史的流变

到了五代后,茶的社交作用更为突出。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南唐名臣韩熙载邀请宾朋参与茶会的盛景。在晚唐,茶会和茶宴都是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聚会时,除了饮茶之外,有时也吃其他东西,甚至还喝酒,而现在人们多把只喝茶汤和吃茶点的集会称为茶会。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五代时已经有了接近明清时人们使用的盏形茶具,但还没有出现盖碗。到了明代,出现了在盏上加盖的样式,即一盏、一托、一盖的组合,这便是大家在古装剧和现代茶舍中最常见到的茶器造型。

到了明清之际,饮茶习俗已经深入千家万户。除了大家熟知的盖碗茶器外,中国人还发明了许多别具创意,甚至自带吸管的茶具。在山东博物馆的瓷器展厅中有一件造型很怪异的杯子,杯身做荷花形,而荷花柄做成了中空的吸管,可以用来吸引杯中茶水,这属于我国瓷器中较少出现的“吸杯”。这件杯子的“吸管”上,留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的款识,所以也称作“秋操杯”,是晚清时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秋操”的定制纪念品。

烹茶器具,承载茶道历史的流变

“秋操杯”脱胎于唐朝时便已存在的“吸杯”,那时的文人巧妙利用气压原理,给陶瓷茶盏额外烧制出一个特有吸管,降低了饮茶过程中繁杂的步骤,很适应唐宋煎茶和点茶文化。到了晚清,盖碗茶盏已经完全成为茶文化的主要标志,吸杯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少数吸杯也发展成了酒桌娱乐道具。光绪时定做的“秋操杯”,实为晚清内忧外患局势下清廷变革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瓷器,已经没有饮茶饮酒的实际效果,小小瓷杯更多地承载着一种尚武崇文精神。

山东地区的茶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渊源。《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山东地区可能不是茶叶最早的产区,但作为中原文明的典型地带,从周代就有来自云贵巴蜀地区的茶叶以进贡和贸易的形式传入,山东先民将周礼思想和孔孟精神融入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时至今日,由山东地区的特产长青木鱼石、博山琉璃、淄博骨瓷制成的茶具仍然是高档的代名词,它们承载着茶文化在齐鲁大地根植于传统,传播于现代。

琅琊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煮茶论《隆中对》,淄川蒲松龄在街头摆茶摊著《聊斋》,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喟叹“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郁郁难舒的李清照感慨“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可以说,在风云变幻,人生起落之际,陪伴在齐鲁名士身边的总有一盏香茶。

继续阅读